3月3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高水平农业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连续第13年以省委一号文件的形式指导推动全省“三农”工作。
而就在前不久的2月7日,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江苏省“新农人”培育三年行动计划 (2025—2027 年)》,表示力争到2027年底培育“新农人”头雁1000人,带动培育“新农人”雁阵10000人,建起结构合理、梯次分明、素质优良的人才矩阵。
计划是工作方向,意见是奋斗目标,共同勾勒出江苏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图景。
此刻,江苏大地正蓬勃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项目,在这些南农“头雁”中涌现出一群杰出的巾帼英雄:她们或如泰兴市织梦蔬菜瓜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费琳琳,身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江苏省人大代表的她,从美妆达人返乡当起“CEO”,把菜园直播搞得有声有色;或如扎根梨园的吴丹凤,不离不弃只为让父老乡亲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无论是她,还是她们,都以女性的细腻、坚韧与智慧,在头雁计划中踏出有力的奋进轨迹,书写一段段熠熠生辉的巾帼故事。
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一起认识五位来自南农的巾帼“头雁”,读出她们扎根田间的艰辛,品出她们收获果实的甜蜜。
从卖货到“卖菜”——让乡村经济“更美丽”
在今年的情人节,一场别开生面的直播活动在田间地头火热上演。费琳琳,这位江苏省人大代表,正蹲在田里,手捧由南京农业大学协力种植的“黄金玫瑰大白菜”,通过直播平台向观众展示。这款蔬菜精品外形独特,寓意美好,市场销量十分喜人。费琳琳透露,接下来还将与省农科院等机构深化合作,进一步引入物流、包装等新技术,为农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月春风拂面,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如火如荼召开。费琳琳时刻关注着两会动态,特别是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讲话。她深知,作为扎根基层的农业工作者,更应深入田间地头,了解群众需求,找准地区优势,为“三农”事业贡献力量。
费琳琳的故事始于江苏泰兴一个小村庄。1986年出生的她,在外打拼多年后,于2016年毅然回到家乡广陵镇,流转100亩土地,成立了织梦家庭农场。从种植水蜜桃到建立养鸡场、农家菜地,再到发展立体循环养殖,费琳琳用智慧和汗水浇灌出自己的农业小天地。
面对农产品滞销困境,费琳琳没有退缩。在疫情防控期间,她主动出击,一家家跑超市,带着负责人考察地头,成功对接百家商超,实现日出货量500吨的佳绩。她的努力不仅解决了乡亲们的燃眉之急,更为农场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2021年,织梦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应运而生,费琳琳华丽转身成为“菜园CEO”。在政府帮扶下,公司获得800万元投资,拥有了一支50人的核心团队。如今,点击“织梦”小程序已成为千家万户购买蔬菜的首选方式,农场团建、派对等活动也成为市民生活新风尚。
费琳琳坚信,农村要发展产业,农业要依靠科技,农民需要带头人。她深知,乡村振兴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梦想、有行动,就一定能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在她的带领下,织梦家庭农场正向着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
历练之中,尽显芳华——以初心,坚守初心
江苏徐州铜山区这片沃土上,康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农民通往富裕的路。这份辉煌业绩的书写者正是“领头雁”厉芳,如她的名字般:历练之中,尽显芳华。
1975年12月出生的厉芳,2011年起便踏上食用菌产业征途。或许在那时,她并未预见到这个决定会让自己与铜山结下深厚情谊。然而,十多年光阴荏苒,如今的厉芳已带领着康盛农业团队,在国内食用菌市场上崭露头角,并以绿色、健康的产品赢得欧美消费者青睐。
“徐州康榕食用菌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食用菌新品种研发、繁育示范、种植推广、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厉芳介绍,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订单”的运行模式,构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产业体系。
团队以羊肚菌为切入点,通过与中科院遗传学张业胜博士的紧密合作,不仅获得了免费的实践学习基地和技术指导支持,还共享了销售平台资源,有效降低了市场风险。厉芳更是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户们并肩作战,将她在南京农业大学“头雁”培育中学到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农民们,指导种植食用菌。
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农户踊跃加入食用菌种植行列中。通过劳务用工、入股参与经营分红等多种方式,厉芳成功带动了当地农户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她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坚守初心,勇往直前。
丹凤飞舞天地宽——逐梦“梨园”,只为瓜果飘香
1988年出生的吴丹凤,2010年从师范大学毕业后,摒弃了固定的上班模式,2014年返乡开始创业。
做梨产业,缘于20年前吴丹凤爷爷与同事去浙江寻找梨树,发现黄花梨很好吃,便引进该品种。后来经与农科院合作,通过嫁接成翠冠梨也就是如今的焦溪蜜梨后,再经研发栽培,结出的梨子个大、汁多、味甜。
为传承好焦溪蜜梨,吴丹凤在2014年注册了“焦溪丹丹梨”品牌,2016年联合周边生产经营户成立“常州市丹丹梨农业合作社”,将蜜梨命名为“丹丹梨”。
合作社通过提供新品引进、新肥药采购、新技术培训、果品科技资料、统一“丹丹梨”商标包装。2020年,合作社获评江苏省绿色优质农产品。搭上互联网快车,吴丹凤积极与电商合作,采取线上+线下销售模式,如今合作农户超千家销量超千亩。
2020年疫情暴发,许多农产品滞销。为缓解难题,吴丹凤成立了嘉家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需求绿色安全食品的消费者,与希望建立客源的农民间架起桥梁,打造大规模农产品经营服务平台。吴丹凤表示,嘉家链以常州丹丹梨农业专业合作社标准模式,帮助农户将优质农产品销到全国各地,实现家与最优农产品间的零距离对接。
“传承好焦溪蜜梨”一直是吴丹凤的梦想。为此,吴丹凤不惧任何困难。让农户学习科学种梨、将“焦溪丹丹梨”品牌化、让周围农户富起来、让滞销农产品变成餐桌上的美味……梦想不怕多,丹凤飞舞,飞出广阔天地。
“青”系乡土 ——做直播,就要做出名堂来
她见过世面,眼界宽、有能力;她通过电子商务,以直播扩大农产品销量;她是带领大伙致富的领路人,让灌南县堆沟港镇平桥村成为远近闻名“幸福村”!
乡亲们心中的她,便是马敏粉。
来到平桥村,听说要找小马书记,乡村们都热情带路,“她这会应该在直播,当上村书记后,村里的变化真是想象不出地快。”
1989年出生的马敏粉是土生土长的平桥村人。2013年毕业时,当多数同学选择留在城市时,马敏粉却“反向发力”回到家乡,“年轻人都向往大城市,但我始终觉得农村会有更大发展。”
农村广阔的发展空间没有辜负马敏粉;而马敏粉,更没辜负自己奋斗的青春。
如何带领父老乡亲过上好日子,是马敏粉常思考的问题。实体产业+电商助推,始终是她的创业思路。“只有把实体做起来,才能解决就业难。”于是,马敏粉借助掌握的糕点行情和加工技术,注册成立灌南县安琪糕点加工作坊。一年多时间,从起初的月销售2万元发展到如今的60万,带动周边500余位村民就业。
众所周知,平桥村有着灌南县知名的优质稻米基地,产量不低但利润始终上不来,开拓新的销售途径势在必行!经与大家合议后,马敏粉决定成立集体产业合作社,利用直播团队优势,以“微电商+商超”方式打开市场。当地生产加工的杏鲍菇酱菜迅速走红网络,销售额达1000多万元,经过直播带货推广的“平桥大米”,也销售至全国各地。
“直播带货是风口,我们有专门的团队。”马敏粉介绍,靠着专业团队,村里先后引进了玻璃制造厂、服装厂、农产品深加工厂等,围绕“产业链”发展,对产品进行电商包装,每年为集体和村民增收100余万元。
推动村道路拓宽项目、路灯亮化工程等40余个项目落地、先后铺设道路10公里、修桥建洞20余座……昔日的落后村在马敏粉带领下,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田园村、幸福村。
“在我看来,一粒种子只有植根沃土,才有无限生机。”靠着不服输的劲儿,村民眼中的小马书记,以不负青春韶华之姿,走出一条“支书引路、党员开路、村民共富”之路。
小芽菜点燃大梦想——当好“植物工厂”小厂长
出生于1989年的彭澍瑶,大学毕业后一直想把在校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2022年创立了淮安锦玉康膳芽苗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突如其来的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一次偶然的参展机会,让彭澍瑶接触到芽苗菜项目。“芽苗菜生产发展潜力大,品质高、无污染且售价高。”说干就干!2022年6月,在与父亲商定后,彭澍瑶决定开一家室内水培蔬菜工厂。同年9月,父女两走上室内水培种植之路。
公司成立之初,没产品没市场,万事举步维艰,前后共造成的批量损耗达二十余万元。再加上设备和场地投入的六十余万,回忆起当时的窘境,彭澍瑶只说了四个字:雪上加霜。
2023年1月,疫情缓解封控解除。带着芽菜和自编的《芽菜烹调100例》,彭澍瑶主动出击找酒店找市场。 “没有标准,那我们就制定标准。”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彭澍瑶整理出芽菜种植中的质量控制点……一套完备的芽菜种植标准规程出来了。
室内无土栽培可以说是“菜不长在田里,而长在房间里。”在彭澍瑶看来,更像经营一间“植物工厂”,只有用标准化的管理方式,才能让植物们好好长大。例如普通空心菜用大田种植,种植、管理过程费劲,人工费用较多。而采用芽苗菜的水培方式,种植简单生长环境洁净的同时,生长周期较短,采收的大多为小嫩苗,口感鲜营养丰富。
管理好“植物工厂”的间隙,彭澍瑶还不断研发新产品。据统计,截至2024年已成功研发百余个品种。凭借质量优信誉高,芽菜在江苏迅速打开市场,辐射周边的同时销往北上。据悉,目前200多家中高档酒店、80多家超市均有销售,同行里市场份额占据八成以上。
谈起发展前景,彭澍瑶已列出清单:用3-5年时间,在京津翼、珠三角和川渝地区设立魔豆之家分公司;生产基地面积扩大到百亩以上;辐射带动百户以上农户增收;年销售额达2000万元以上!
时不我待!传统农业遇上创新浪潮,巾帼“头雁”们正带着先进理念与实践经验,穿梭田间地头、产业园区,引领乡村在现代化农业的赛道上乘风破浪。前行路上,新农人“头雁”计划如同明灯,照亮有志投身农业的追梦者们的前行路,孵化出一个个农业发展新奇迹,重塑一片片乡村振兴新格局。
(南京农业大学供稿 郭蓓 鲁韦韦 魏威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