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小程老师,我们在央视上看到你啦”“没想到我们小程老师不但技术过瘾,上电视的镜头感也是十足”……近两日,作为江苏“头雁”学员,江苏蒲公英无人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程义,成了村民眼中的大红人。
“小程老师本领高,又爱钻研,参与江苏‘头雁’培育计划后,程老师把学到的本领又带给我们,让我们也开了眼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村民打趣地说。
2月12日,江苏徐州铜山区金楼村麦田上空,一架满载肥料的新型植保无人机正在播撒肥料,雾化后的肥料如细雨般均匀洒落,过程快捷且高效。作为科技助力田间春管的直接受益人,村种植户朱康掰着手指和记者算了笔账:无人机省时省力,且雾化效果好、喷洒均匀。自家的一千多亩小麦用植保无人机施肥,一天就能完成作业,和过去传统的施肥方式相比综合成本下降20%。实际生产中,亩产量能增加50斤左右。
距离麦田不远处,江苏蒲公英无人机有限公司的总经理程义,正在对一台新型植保无人机现场教学,“机器具有喷洒、播撒、运输、航测四种功能,载重80公斤,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灵活自主作业。”
时近中午,靠近饭点,金楼村村民委员会内热闹非凡,村民们都在积极学习新型农机设备使用方法。 “现在拖拉机依托北斗定位,直线播种误差不超2.5厘米,今天通过培训了解了北斗导航,我就在想着安装一台,提高作业效率。” 刚参加完学习的农机手张庆正在连线家里人,汇报最新学习情况。
现场参与教学的老师们,与农机手也聊得热络。“老师,这个机器使用起来要注意什么”“我们平时遇到难题,怎么和你们联系”……农机手们抛出的问题,老师们不厌其烦进行解答。不一会儿功夫,“朋友圈”好友数量又增加了许多。当然,现场最繁忙的还要数程义。“金楼村4000多亩地,使用极飞p150pro,4台飞机1天就能把施肥作业完成。”大家都知道作为农机产业带头人,程义也是位热心肠。
作为村里第二个大学生,程义2003年考入江苏师范大学。那时的他不会想到,曾将“不要再种地”作为学习动力跳出农门,兜兜转转几年后,因无人机,又和家乡、土地、农业产生链接,并作为终身事业。
大学毕业后,程义和几个同学合伙创业,关注航模模拟器和遥控器。2015年起,植保无人机行业蓬勃发展。在综合比较其前景后,程义认准了在植保上的广阔空间,将重心转移到无人机整机研发和销售培训。
那时,无人机行业刚处于起步阶段。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程义立下了一个“小目标”:培训千名无人机飞手。那时的他可能没多想,但如今这一目标早已超额完成:蒲公英公司培训的飞手已超2000名。
第一块试验田,程义选择在老家睢宁县姚集镇。
“那时我是先在自家田里打小麦除草剂,效果非常好,当年村里300多亩农田打药都交给了我。程义回忆,随着作业和销售订单逐渐增多,程义逐渐组织起一支飞防队伍,取名“蒲公英精英团”。
除了服务本地,团队如蒲公英般远赴全国各地跨区作业。从中原粮仓的万亩小麦统防统治,到东北黑土地上阻击玉米黏虫、帮农户“虫口夺粮”,再到穿越3000多公里奔赴新疆给百万亩棉花打落叶剂。大江南北,都留下了“蒲公英精英团”的足迹。
从一天作业二三百亩,到如今一小时作业200亩;从此前只能打药,到如今可以测绘、播种、施肥、投喂饲料;从原来遭到农户的质疑,到如今老百姓们的普遍接受……这几年,程义见证了无人机的发展变化,也感受到了职业的最大魅力。
除了培训购买无人机的客户,程义还多次参与到当地的新农民培训中,此外他还受聘在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无人机课程。他经常会拍一些短视频,“跟我学不炸机”“定期保养减少故障”等等,通俗易懂直观呈现,在抖音上,他的个人账号已经收获了1.8万个粉丝。
参与“头雁”的培训中,在当地技术学院教授课程,利用自媒体公众号录制操作视频,程义和农业的链接越来越强,也越来越感受到作为“新农人”的自豪感:用科技力量给农民带来些改变,让种地更轻松,农业更智能,是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