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苏北灌溉总渠:一渠碧水映初心 水润江淮保安澜
2025-07-15 15:59:00  来源:交汇点、江苏新闻  作者:中国水利报  
1
听新闻

仲夏时节,万物并秀。苏北灌溉总渠两岸的平原上,小麦进入成熟期,处处洋溢着收割的喜悦。如今的苏北大地,在苏北灌溉总渠的一渠碧水滋养下,粮食产量在全国位居前列,成为真正的“米粮仓”。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百万人民开挖苏北灌溉总渠的那段红色岁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孕育其中的治淮精神也在代代传承。

苏北灌溉总渠

百日攻坚造天渠

1950年夏,淮河再次发生特大洪水,灾情极其严重,1950年7月20日到9月21日,毛泽东主席就治理淮河的问题给周恩来总理作过四次批示。1950年8月上旬到9月上旬,周恩来总理三次专门召开座谈会,亲自制定了“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的治淮总方针,决定修建一条淮河的入海道。这条从洪泽湖到黄海、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涝的干渠,就是苏北灌溉总渠。

1951年,毛泽东主席题词“一定要把淮河修好”。1951年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主体工程开工建设,这是新中国首条开挖的治淮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江苏治淮的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在党的领导下,130万名民工奋战80多个晴天,主要依赖人工锹挖、车推、肩挑,完成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施工任务。百万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奋战在治淮工程的工地上的场景,让时任水利部部长傅作义深深感慨:“我所看见的一切,真是满眼都是力量,满眼都是希望。”

1952年5月10日,苏北灌溉总渠建成竣工,让淮河洪水有了新的入海通道、苏北平原有了新的灌溉渠道、水路运输有了新的通行航道。1952年5月和10月,三批世界各国的友人来灌溉总渠参观,他们听了介绍,激动地说:“《圣经》上说要修一条通往天堂之路,靠精神力量没有修起来,如今中国人民靠自己的双手正在修一条天堂之路。”

七秩同心谱华章

苏北灌溉总渠西起洪泽湖畔高良涧闸,东至黄海之滨扁担港,全长168公里,设计行洪流量800立方米每秒。

七十多年来,灌溉总渠最大年泄水量114亿立方米,年均泄水65亿立方米,充分发挥防洪保安、灌溉保粮、调水保供、通航保运等综合效益。

为有效解决苏北灌溉总渠存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恢复百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2023年9月,苏北灌溉总渠堤防加固工程批复实施,总投资15亿元。沿线堤防及运东闸、阜宁腰闸、通榆河总渠立交等枢纽工程再次迎来加固改造契机,其中2023年10月率先开工的运东闸除险加固、阜宁腰闸拆除重建工程直接关系总渠沿线防洪灌溉效益发挥,必须在2024年汛前建成通水,工程工期紧、任务重、难度大。经过参建各方7个月的艰苦奋斗、精心施工,运东闸和阜宁腰闸工程于2024年5月底完成通水验收,并在汛期及时投入运行。2024年汛后,通榆河总渠立交工程、六垛南闸闸下港道清淤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当前工程已基本完成,投入运用。

一缕红脉永传承

七十多年来,治水红色基因在总渠人身上代代相传,进入新时代,苏北灌溉总渠工程又承担起国情水情教育、红色水文化宣传的新使命,依托工程建成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力打造“千里淮河水工实境博物馆,千年运河江苏最美水地标”,实现水工程与水文化的有机融合。

充分发挥恩来干部学院党性教育基地、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开设《周恩来与苏北灌溉总渠》主题培训班、举办水文化论坛、开展水情教育进社区、进学校、组织大中小学生现场研学等,多措并举开展水情教育,培育爱国情怀。

新时代新征程,苏北灌溉总渠工程赓续传承红色血脉,以“汇通江淮之气概、畅达黄海之辽阔”的胸襟格局,续写“安澜淮河、水源总渠”的壮丽华章。

标签:
责编:苑青青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