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黄海之滨“塞罕坝”
2022-05-31 15: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挥汗躬耕,垦荒试种,探索造林……一批批林工接续奋斗半个多世纪, 接力传承弘扬“黄海林工”精神,在东台沿海滩涂播绿、守绿、护绿,绿色梦想在贫瘠的盐碱荒滩上激情绽放——

黄海之滨“塞罕坝”

晓 青

杉树挺拔冲云霄,青色未尽已褐红。12月18日清晨,崔静行走在江苏省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水杉大道,听着叽叽喳喳的鸟鸣声,看着路两边排排水杉如昂首挺胸的士兵站立在色彩斑斓的森林公园、站立在冬天的深处,下决心把我国东部沿海的这片“塞罕坝”管护好,把积淀半个多世纪的“黄海林工”精神传承好,在这6.8万亩土地上铺陈更绚烂美丽的画卷。

接棒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管理中心党委书记时近半年,尽管时间不长,但崔静习惯了闲暇之余在林间漫步思考,已经熟悉了这里的每一片林子以及和林子一起生长的故事。

突然,一阵悦耳的手机铃声划破了晨曦的宁静,原来是老场长朱龙山打来的,准备和崔静畅谈林场的发展建议。

这位年过八旬的原林场场长和一批批奋斗在这里的林场人一样,一辈子爱树、造林、护绿,身上浓浓的“黄海林工”精神让崔静充满敬意。

那是怎样的年代、怎样的地方,是怎样的一群人……

1965年,东台县委、县政府将发展的目光瞄准了一望无际的沿海滩涂,决定在盐碱荒滩上种树、造林。随着国营东台县林场当年成立,10月份首批从县城广招的一批年轻人走了进来,沉睡的盐碱地迎来了新主人。

数汪沼泽,几处茅草,盐霜泛白,满眼的荒芜苍凉,让这群年轻人顿时傻了眼,哪有绿色,能种树吗?然而,被人们称为“十八勇士”的这批“先遣队”没有退缩,迎难而上,渴了喝沟塘咸水,困了睡茅草地铺,建场部、砌宿舍,割茅草、翻荒地。“白茅走尘沙,盐霜刺眼花;草棚漏星月,蚊子苍蝇大……”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拉开了林场建设的序幕。

盐碱滩要种树,就得先改良土壤。大伙首先将目光锁定了茅草地。割去茅草,翻耕土地,随后种上耐碱性的苕子。次年夏天,将苕子地翻垦,沤烂苕子做基肥,营养土壤,以备播种。同时,开塘挖沟,挖渠排碱,通过雨淋水灌降盐碱。在盐碱地长上盐蒿、茅草,后种涝豆,改良土壤,增加肥力。

种树,从耐碱、成活率高的刺槐入手。播下的种子在两三周后吐出一片新绿,盎然生机感染了所有人,第一代林场人就这样播种了绿色梦想。

移栽到大田里的刺槐生长慢、成材率低,就在大伙探索选择更优树种时,1968年,林场迎来首位大学生——毕业于南京林学院的朱龙山。从泡桐到漆树,他带领大家研究技术、试栽试种,探寻优良的适生树种。1973年,林场瞄上了后来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水杉,特派朱龙山带领“水杉队”试验枝条扦插。不断反复试育水杉,当新叶吐绿时,精心呵护的林工们奔走相告,成功了!成功了!林场终于有了自繁自育的水杉苗,栽种了第一片水杉林。

从当初的刺槐到竹子,从意杨到银杏,从水杉到如今的名贵景观苗木,林工们试验试种、严格管护,一个又一个新品种树木在林场落地生根。如今海林景区4.2万亩、海滨景区2.6万亩,森林覆盖率超90%,活立木蓄积量超21万立方米,负氧离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达4500个,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兽类近30种……昔日的盐碱荒滩长成我国东部黄海之滨的“塞罕坝”。

“崔书记早!”一声招呼将沉浸在回忆林场故事中的崔静拽了回来。他抬头一看,迎面走来的是朱龙山的侄儿朱学华与其子朱海波。

朱学华1983年招工到林场后,种田,育苗,植树,30多年如一日坚守传承第一代“黄海林工”精神,爱林护绿不褪本色。有一年夏秋之际的一天上午,朱学华驾驶拖拉机耕地时,不小心刮破了几棵杉树树皮。时任林场场长的朱龙山得知后立即到田头召开全场干部职工现场会,对侄儿进行了严肃的批评教育和处罚,并要求所有人以此为戒,珍爱每一棵树木。朱学华经常提及此事,教育家人和身边同事爱林护绿。耳濡目染,朱海波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了父辈身上的林工精神。有一年大学假期返回林场时,他路遇一位外地客商来买树苗,见此人正顺手挖出一棵路边的紫薇树准备装车带回去,便当场制止并断喝:“林场的一草一木你都不能动!”那棵紫薇最终被栽回原处,如今已枝繁叶茂、花开林场。

“黄海林工”精神代代传,从朱龙山开始算起,出生在林场的朱海波可谓“林三代”。一晃30多年过去了,仰望路边高大的杉树,朱学华十分感慨,自己曾参与栽种的小苗在一批批林工的管护下已长成参天大树。

望着阳光下脸庞瘦削的朱学华和充满活力的朱海波,崔静想起聋哑人仇龙宝。12月4日,这位“林二代”在“美丽森林人”颁奖现场,用手语表达着对大家的感谢以及努力干好本职工作、服务林场的决心,感动了包括崔静在内的台上台下所有人。

56年来,一个个精彩的感人故事不断在林场上演。

“十八勇士”之一的徐同生因为救火缺水,躺下身子从燃烧的茅草上滚过去灭火,其他人纷纷效仿,终将大火扑灭,“滚火英雄”传佳话。

一大批干校干部与林工同吃同住,沟渠遇水被冲垮,大雨里他们带头挖渠筑堤坝;土地四处泛起盐碱,烈日下他们率先挖沟引水降盐排碱不退却;春寒中他们汗滴荒滩种槐林,奠定林场绿色根基。

500名知青下林场,刈草垦荒,挖沟排碱,植树种地,养蚕牧羊,兴办工厂,用汗水与激情在贫瘠的荒滩上书写无悔青春。

现任林场党总支副书记的丁学农,1988年进林场后一直坚守于此,跑遍场内每一方林地,熟悉每一片不断生长的林子,在林场发展史册留下一串串脚印。

被评为盐城市首届“生态卫士”的重庆人冯坤乔,20岁只身一人来东台,在林场娶妻生子,一干就是26年。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林场党组织毫不动摇坚持林权国有、林场国营,避免林木被乱砍滥伐,长期的坚持守护,从而保住并不断壮大盐碱地上植出的这片林。

半个世纪以来,正是一代又一代林工的坚守,接续传承“艰苦奋斗、科学求真、守正创新、绿色发展”的“黄海林工”精神,把青春梦想与理想信念植根荒滩,用坚忍、顽强和智慧建成全国沿海地区面积最大的人工平原森林。今年9月,东台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林场被评为“第三批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先进集体”。至高荣誉的背后,正是历届党组织和领导班子团结带领一代代林工坚持造林护绿、坚定绿色发展的结果。

回到办公室,远眺窗外,碧空如洗,层林尽染,崔静顿觉使命在肩,笃定前行。阳光打在脸上,他的目光更加坚毅,不远处挺拔高耸的杉树林驻守在我国东部黄海之滨。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