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把公平正义落实到每一起案件中——访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陈燕萍
2022-06-17 10:2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法槌敲响,端坐主审法官席的陈燕萍表情严肃、音调铿锵,不急不弛地把控着庭审节奏;走下审判台,她温婉一笑,目光温暖和煦,距离感顿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邻家大姐”的亲切感。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模范法官、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扎根司法领域30多年,陈燕萍光环无数。从普通书记员到靖江市人民法院副院长、三级高级法官,无论身份如何变换,她始终坚守审判第一线。“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以实实在在体现在我们审理的每一起案件中。”

靖江的一家有机蔬菜种植合作社,因经营不善拖欠土地流转金,被140多名村民告上法院。如果就案办案,陈燕萍用三五天就能把这一系列土地流转纠纷案件打包审结,但结果显而易见:企业破产,村民的土地转让金也跟着打了水漂,“能拿到的可能仅仅是一纸判决”。她走访调研发现,合作社拥有含金量高的有机蔬菜种植资质,仅仅因为老板不善推销才陷入困境。如果这时候“拉一把”,让企业“喘口气”,极有可能让企业“起死回生”。然而,要做通上百名村民的工作并不容易,不少村民最初并不理解:“陈法官,现在你给我们画了一张‘大饼’,万一合作社还不上钱,我们就去找法院要!”顶住种种压力,陈燕萍记不清跑了多少次村里、镇里寻求支持,面对面做村民工作。有一点,双方当事人都看到了、感受到了:陈法官原本轻悦的嗓子嘶哑了,原本瘦削的身材似乎更苗条了……通过反复沟通交流,最终大家共同商定“放水养鱼”之法:由合作社负责人筹措资金,先偿还村民们部分款项;再由村里颇具威望的老支书出面担保,让村民与合作社重新签订按季偿还协议。仅用不到一年,合作社就通过恢复生产、拓展销量实现盈利。今年5月,合作社还清所有欠款,实现真正的案结事了。

“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也要用百分之百的力气去争取。”工作以来,陈燕萍已审理4000多起案件,70%以上最终接受调解或经调解撤诉,其中婚姻家庭案件的调解率更是在90%以上。因此,她成为司法系统有名的“调解高手”。

在陈燕萍看来,法官的职责不是一判了之,成功的审判也绝不仅仅是一纸判决。“判决的力量不仅在于维护个案公正,更在于以司法公正引领推动形成社会新风尚。” 特别是担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以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让她跳出自身专业领域,将目光投向更多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

靖江长江岸线长达56公里。在陈燕萍儿时的记忆里,长江是“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然而,在多年前审理一起渔民投资被骗案件时,渔民无意中的抱怨,让陈燕萍揪心,“他告诉我,因为长江里很多鱼类都快没了,打鱼很困难,严重影响了收入。”她小时候常见的江豚、靖江刀鱼濒临灭绝,不少渔民采取非法作业方式,最终形成“资源越捕越少,生态越捕越糟,渔民越捕越穷”的恶性循环。在扎实调研的基础上,十年来,她多次在全国两会、党代会上提出要对珍贵鱼类资源进行保护,切实维护渔民合法权益。这些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她欣喜地看到,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以来,长江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长江的鱼明显多了,久违的江豚也回来了,母亲河正在恢复往日的生机。”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党代表期间,陈燕萍先后有40多条建议被采纳。

作为法治建设进程的参与者、推动者和见证者,近十年智慧法院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让陈燕萍感触最深。她回忆,过去执行抓“老赖”,法官晚上九十点开工,早上四五点收工,为了堵“老赖”半夜翻围墙;由于大多数当事人白天不在家,法官不得不晚上骑着自行车去当事人家里送文书,能不能成功全凭运气;当事人想打官司,需要到处跑、多次跑,成本高、耗时长……

时代变迁、司法改革、科技发展,当初办案、打官司靠双腿的情况不复存在,如今的法院加速迈向信息化、智慧化、多元化——有了网络查控系统,执行法官只要打开电脑,输入被执行人的身份信息,就能将其名下的银行存款、房子等财产信息“一网打尽”;通过短信、微信和邮寄等组合方式,法官在电脑前用手指轻点,当事人就能收到送达信息;法院被“搬”上网,百姓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能打官司,即使远在新疆的案子,也能在家门口立案。“司法为民从‘路上’到‘线上’,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越来越强。”陈燕萍说。

十年时光汇入历史洪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法院审判执行工作的方方面面,不变的是那颗司法为民的初心。十年前,面对采访时陈燕萍直言自己有一个“天下无讼”的梦想;十年后,初心依旧——“希望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家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人们都能在规范的秩序下、安逸的环境下工作生活。”

记者 顾敏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