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间,社区的变化太大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坚守初心,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郑翔回忆说,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社区居民拍下180张笑脸并制成相册托她带到北京,“现在大伙的脸上绽放出更加幸福的笑容。”
郑翔是扬州市广陵区文昌花园社区“当家人”,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这十年,她始终坚守基层治理一线,满腔热忱为社区居民服务。
文昌花园社区成立于2005年8月,是扬州第一个大型拆迁安置小区,面积1.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万人。曾经,这里下岗失业人员多、困难户多,矛盾纠纷也不少。
“一些没技术、年龄大的居民想在城里找份工作,难啊!有些人跑到我面前,拍桌子要‘饭碗’。”谈起往事,郑翔仍觉得辛酸。后来,她四处打听,几经周折,终于与扬州开发区施桥镇一家鞋厂结成合作伙伴。她还鼓励党员李树香牵头成立“家门口饭碗服务社”,接来剪线头、做玩具的手工活。就这样,400多人的就业解决了,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饭碗”端稳了,日子也有了滋味,居民们的变化郑翔看在眼里。“这些年,大家开始抢志愿者岗位,都想为社区大家庭干点事。”她说,现在社区氛围越来越好。大家还主动参加社区治理,针对问题谈看法,让自治更有效。
小小社区,千头万绪,民生小事都是治理大事。对郑翔来说,不断提升社区治理能力,是一道不断寻找更优解的必答题。
百姓的事,让大家商量着办。在文昌花园社区,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事都要经过“五议”,即提议、合议、群议、决议、评议,赞成票超85%才能通过。网球场塑胶跑道铺装、公共厕所改造、老年公寓建设……这些工程都是居民们“议”出来的。每到年底,社区通过“五议”定下来年十大实事。最近,郑翔忙的加装电梯工程,就是今年的实事之一。“不少居民年纪大了,这事等不得、慢不得。前期,我们开了几十场座谈会,社区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入户听意见。”
大家的事一起办,基层治理效能高。经历过疫情大考,郑翔对此深有感触。去年8月,扬州突发疫情,城市按下“暂停键”。文昌花园社区仅用45分钟集结620名党员、群众志愿者,成立4个行动党支部,组建11支党员先锋服务队,保障4000多户家庭物资保供、药品采购、医疗陪诊等。
疫情之下,群众每一个需求都被聆听。文昌花园小区62栋2单元住户袁奶奶是空巢老人,身体不好,打电话求救“气喘药快断了”。志愿者很快跑上门,把药盒拍下来,跑药店。药店买不到,又到相关部门申请,终于把药买到。
服务,不只是在特殊时期。郑翔办公桌上有一本民情日记,桌下有一双运动鞋。“每天跑居民家拉家常,谁家有事就记在日记本上,基层工作者离不开这两样。”郑翔说,她不爱坐办公室,办公室坐多了,就离群众远了。她还制作4000多张有自己手机号的温馨联系卡,发到居民手中。居民都称这个号码为“社区110”。
“您好,我是郑翔。请问有什么需要?”每次拨通郑翔的手机,居民们总能听到她清晰有力的回应。面对家庭纠纷,郑翔用心沟通解开心结;孩子上学困难,郑翔四处打听,帮助重返校园……时间久了,居民们口口相传:“路不平、灯不明、车难停、家不宁,只要拨打‘社区110’,解决问题就是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在郑翔看来,家门口是百姓最熟悉的地方,也是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门”,社区要围绕居民需求,提供家门口的精致服务。
这些年,文昌花园社区创办扬州首个社区托老所,建成老年公寓,引进成立46家服务型社会组织,为老人们提供50项定制服务;注册婴幼儿照护中心,成立阳光学堂;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全天候开放,创新设立“电商服务睦邻点”,开展购物、就医、家政等各类服务……社会治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治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强。
从“居委会大妈”到“社区工作者”,从“刷墙贴通知”到“互联网+社区治理”,更多新鲜血液注入社区。在文昌花园社区,社工服务分门别类,全科社工承接政府职能前台受理,网格社工走进居民家里精细化服务,专业社工对老百姓困难开展专业化服务。邻里服务中心、民情恳谈室、廉政微讲坛、社区工疗站、实施错时工作制等20多项首创之举推动基层治理步入新高度。家门口服务社、心飞翔工作室、e邻社会工作事务所等专业服务机构落地生根,居民们拍手叫好。
“百姓说好,才是真的好。”在郑翔看来,社区干部就要时时把群众需求揣在心里,让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以一件件群众拍手称赞的好事回应关切,用实际行动让居民舒心满意、称心如意。
十年来,文昌花园社区从扬州最大的拆迁安置小区华丽转身,建成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文明社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谈及推动十年巨变的秘诀,郑翔更愿意用“创新”两个字概括。她说,唯有创新,治理机制才能不断完善;唯有创新,服务方式才能多姿多彩;唯有创新,百姓笑容才能愈发灿烂。
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