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美丽江苏,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转变
2022-07-27 09:0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7月26日,江苏省举行“奋进新江苏 建功新时代”系列主题发布会——美丽江苏专场。会上,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生态环境实现了从严重透支到明显好转的历史性转变。

2012年到2021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元台阶,从5.4万亿元提升到11.64万亿元,增加了115.6%,但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削减了25.8%、24.4%、40.7%、46.9%,PM2.5平均浓度下降54.8%、降至33微克/立方米,首次以省为单位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空气优良天数比率提高22.1个百分点、达到82.4%,国考断面优Ⅲ比例提升43.7个百分点、达到87.1%,劣Ⅴ类断面全面消除,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保持Ⅱ类,太湖治理连续14年实现“两个确保”,湖体总磷、总氮浓度达到近十年来最优,生态环境质量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社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连续五年上升,2021年度达到93.6%。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对江苏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江苏“工作力度大,取得明显成效”“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历史性转变背后,是江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坚定决心——

坚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转方式上,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出台“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为项目准入划框子、定规则。调结构上,着力破解“重化围江”难题,依法依规关停取缔“散乱污”企业57275家,关闭退出4739家安全环保不达标、低端低效的化工生产企业,化工园区定位由54个减少到29个。增动能上,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推动自愿碳排放权交易,落实碳普惠政策,让主动减碳的市民和小微企业得到实惠。制定清洁生产发展规划,推动企业主动开展清洁用能改造、生产工艺改造、污染治理设施提标改造,不断提高清洁生产水平。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狠抓长江保护修复,实施沿江污染治理“4+1”工程,退出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全力抓好长江“十年禁渔”。科学谋划太湖治理,累计投入治太专项资金300亿元,带动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超过2000亿元,实施3700余项重点工程,有力推动流域水质改善。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PM2.5和臭氧“双控双减”,累计完成治气重点工程3万余项;全面推行断面污染上游责任举证等关键举措,推进排污口“查、测、溯、治”省域全覆盖,完成城市黑臭水体整治591条;加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实现“双90%”目标。着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第一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交办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第二轮督察整改方案已经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即将上报党中央、国务院。2018、2019、2020年长江经济带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率先整改清零,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不断做大生态保护分母,出台生态空间管控区域监督管理办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等文件,创新开展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7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6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坚持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紧紧抓住全国唯一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契机,大力推进法规标准、环境基础设施、监测监控“三项基础能力”建设。完善法规标准体系,每年出台一部地方性法规,《江苏省生态环境监测条例》成为该领域的全国首部地方性法规,今年又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这是全国首部以生态文明教育命名的地方立法。制定修订地方环境标准101项,数量是过去10年总和的两倍。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出台全国首个省域“十四五”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全国率先组织开展城镇区域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每年推动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5个百分点。提升监测监控能力,建成“天地空”一体的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全省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生态环境指挥调度中心,2万余家重点排污单位安装用电、工况监控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移动执法终端全覆盖、全联网、全使用,率先建立环保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创新江苏“环保脸谱”体系,建成危废全生命周期监控系统,今年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环境非现场监管的意见》被生态环境部转发。

坚持改革创新政策集成,以高水平保护服务高质量发展。制定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在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全面推行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实施绿色发展领军企业计划,进一步激发地方和市场主体减污降碳的内生动力。开展产业园区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深化“企业环保接待日”制度,搭建服务外企的“绿桥”,累计帮助9000余家企业解决1.2万余项治污难题。出台大力发展绿色金融的指导意见,设立碳达峰碳中和科技专项资金,举办七次“金环”对话会,累计安排绿色金融奖补资金1.45亿元、发放“环保贷”271.48亿元,创新推进“绿岛”项目建设,帮助中小微市场主体降低治理成本。

记者 吴琼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