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2022-05-01 17:22:00  来源:《求是》  
1
听新闻

向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求是》杂志编辑部

“欢迎回家!”

2022年4月16日,在创下连续在轨飞行183天时长新纪录后,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从浩瀚太空顺利返回地球家园,中国空间站关键技术验证阶段圆满收官。中国载人航天向着星辰大海不断进发,是中国科技事业勇攀高峰的生动写照,是新时代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充分体现。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当前,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复兴,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我们完全有基础、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乘势而上,大展宏图。”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1年5月28日,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科学分析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大势,深入总结党领导下我国科技发展的百年历程和辉煌成就,深刻阐明新发展阶段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对加快推动世界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全面系统部署:

第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第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第四,构建开放创新生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第五,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2021年12月9日,“天宫课堂”第一课开讲,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图为学生们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听课。 新华社记者 金立旺/摄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科技创新,信心满怀地指出:“只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我国发展的竞争力和持续力,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要认真学习领会总书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激扬斗志、锐意进取,勇担使命、拼搏奉献,为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不懈奋斗!

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风驰电掣的“猎豹”摄像机、“百米级、分钟级”的精准气象预报、京张线上世界首列无人驾驶的高铁、奥运史上首次机器人水下传递火炬……北京冬奥会上一系列科技感、未来感十足的技术和设备,令世界惊叹!“科技冬奥”的卓越表现,正是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大发展的生动展示。

今天,放眼神州大地,“中国芯”、“智能造”、“未来车”、“数据港”等硬核技术加快发展,科技创新按下“快进键”,全面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科技事业的高度重视,系统梳理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突破、新跨越,对党的十九大以来党领导科技事业作出的战略部署、取得的重大成就、积累的宝贵经验作出全面总结。

——“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观大势、谋全局、抓根本,形成高效的组织动员体系和统筹协调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作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目标,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牢牢把握科技创新的正确方向。从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到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从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亲自谋划、部署和推动一系列重大举措,推动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要技术领域进入跟跑、并跑、领跑“三跑”并存阶段,并跑、领跑的比例不断扩大。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稳步提升,由2017年的世界第22位上升至2021年的第12位。

——“牢牢把握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抢抓全球科技发展先机,在基础前沿领域奋勇争先。”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化学、材料、物理、工程等学科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返回,“天问一号”开启火星探测,“羲和号”实现太阳探测零的突破,“怀柔一号”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卫星完成一系列探测任务,“慧眼号”直接测量到迄今宇宙最强磁场,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已发现500多颗毫秒脉冲星,新一代“人造太阳”运行时间突破千秒,“雪龙2”号多次前往南极执行科考任务,“祖冲之二号”和“九章二号”实现量子优越性。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通过验收。

2022年3月25日,中核集团“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华龙一号”是我国核电企业研发设计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压水堆核电创新成果,已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三代核电优选方案。图为福清核电6号机组(右一)、5号机组(右二)。新华社发 林善传/摄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努力在原始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积极抢占科技制高点。“海斗一号”成功实现万米下潜并完成科考应用,“奋斗者”号投入常规科考应用,北斗卫星导航顺利完成全球系统组网,神舟十三号顺利完成任务返回地球,“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世界最强流深地核天体物理加速器成功出束,“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首次实现千万核心并行第一性原理计算模拟,“墨子号”实现无中继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天鲲号”首次试航成功。“国和一号”和“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技术取得新突破。“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正式投产。通过加强创新投入和布局,创新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全面部署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强化顶层设计,系统布局、整体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科技体制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进一步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不断优化。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减轻了科研人员负担。健全成果转化制度、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完善分类评价机制,突出国家使命导向,出台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硬措施。构建科技大监督格局,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体系建设,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断提升。

——“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营造良好人才创新生态环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我国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快速增长,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不断涌现,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成为科研主力。重大科研攻关对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依托重大创新基地培养了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院士制度进一步完善。

——“扩大科技领域开放合作,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参与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努力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政府间科技合作稳步发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创新对话机制,深入实施科技合作伙伴关系计划。积极参与并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进入重大工程安装阶段,我国正式成为平方公里阵列天文台成员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成效明显,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取得丰硕成果。积极推动新冠肺炎疫情数据和信息共享,搭建面向全球的开放科学共享服务平台,加强疫苗、药物、检测等方面的国际联合研发合作,加入世卫组织牵头组织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切实履行向全球提供疫苗等公共产品的庄严承诺。

“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新时代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广大科技工作者作出的重要贡献,深刻分析我国科技创新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演化趋势,清晰指出我国科技领域需要继续下大气力解决的难点问题,进一步明确新发展阶段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重点任务,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殷切希望:“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考察调研,查看种业创新成果、了解海洋观测设备与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应用,谆谆嘱托中,传递的是关键核心技术“靠自己”的坚定信心和战略定力。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要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重要讲话中,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产生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必然要求,是我们从未知到已知、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必然选择”。总书记要求加快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一是勇于探索、突出原创,拓展认识自然的边界,开辟新的认知疆域。二是应用牵引、突破瓶颈,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弄通“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三是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

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一名儿童在中国商飞展台观看飞机模型。 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领域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一是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二是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三是优化财政科技投入,重点投向战略性、关键性领域。

——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科技成果不仅要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还要完成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只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才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关键是要确立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一是增强企业创新动力,正向激励企业创新,反向倒逼企业创新。二是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

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骨干引领作用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代表了国家科技创新的最高水平,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压舱石”。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把建设一支体现国家意志、服务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水平的“国家队”作为科技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新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用短短70多年的时间,就取得“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量子科技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打造了一支党领导下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发挥不可替代的核心骨干和引领带动作用。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对国家实验室,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适应我国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使命任务,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并同国家重点实验室结合,形成中国特色国家实验室体系”。

对国家科研机构,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方面要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更好结合起来,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另一方面要强化研究型大学建设同国家战略目标、战略任务的对接,努力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

对科技领军企业,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一方面要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另一方面要以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要立足自身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布局科技创新;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持续深入推动科技体制改革

“开展科技体制改革攻坚”,“加快建立保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体系”。2021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年)》,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有力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科技体制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发展,啃下了不少硬骨头。但是,同新形势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体制仍存在一些短板。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

——更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新型举国体制,体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未来的整体优势。总书记强调,要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抓好完善评价制度等基础改革。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评价机制确立基本原则: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具体而言,在项目评价上,强调建立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在人才评价上,强调“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对关系科研人员切身利益的薪酬制度,总书记细细叮嘱:“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做好科技管理改革“加减法”。科技管理对科研创新具有牵引规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要求“拿出更大的勇气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定位,转变作风,提升能力,减少分钱、分物、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针对科研人员反映的“管得太死”、“管得太细”等问题,总书记语气坚定:“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让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从繁琐、不必要的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

2021年10月21日,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的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上,工作人员展示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中的水稻。 新华社记者 才扬/摄

——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机制。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揭榜,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在“十四五”首批重点研发计划中,部署实施了87项“榜单”任务,已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总书记强调,一方面“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另一方面“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科技创新

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签订110多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启动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设;参与涉及科技的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

这组不断增长的数字,直观地记录着我国不断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积极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的前行步伐。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创新资源在世界范围内加快流动,各国经济科技联系更加紧密,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共同应对时代挑战,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学技术具有世界性、时代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要统筹发展和安全,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

——“要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标志,对于增强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自2018年3月国务院正式印发《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方案》以来,我国牵头加强气候变化、空间、健康、能源、农业等国际科技合作,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科技是发展的利器,也可能成为风险的源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让人类生活更加美好的同时,也衍生出复杂多样的伦理风险。如何守住伦理底线、确保科技向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前瞻研判科技发展带来的规则冲突、社会风险、伦理挑战,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及监管框架”;“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为进一步加强科技伦理治理,中办、国办于2022年3月印发《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对新时代我国科技伦理治理工作作出全面系统部署,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和举措。

培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创新人才

千秋伟业,人才为本。

“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

2021年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盛赞为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殷殷之情溢于言表。全社会就是要营造氛围,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对他们的崇敬、热爱、关心,要超过流量明星等,这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才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关键位置,亲自关怀、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在《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篇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一是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二是更加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三是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形成崇尚科学的风尚,让更多的青少年心怀科学梦想、树立创新志向。四是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完善高端人才、专业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政策。总书记深切勉励:“我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

科技创新、科研攻关是高强度智力劳动,需要稳定、持续、静心地投入其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人员持久的时间投入”,“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强调“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怎样为科研人员减负松绑?总书记提出明确要求:“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是国家科学技术界和工程科技界的最高学术机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对两院履行职责使命提出明确要求:发挥两院作为国家队的学术引领作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用、创新人才培养作用,解决重大原创的科学问题,勇闯创新“无人区”,突破制约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两院的国家高端智库职能,发挥战略科学家作用,积极开展咨询评议,服务国家决策。中国科协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总书记要求,中国科协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更广泛地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团结在党的周围。两院院士是国家的财富、人民的骄傲、民族的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院士提出做“四个表率”的殷切希望:做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表率,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表率,做坚守学术道德、严谨治学的表率,做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表率。

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千帆竞发勇进者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亿万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砥砺前行、奋勇攀登,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一定能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宏伟奋斗目标!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