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乡村插上数字“翅膀”,智慧赋能“新时代鱼米之乡”
2022-07-07 09:35:00  来源:新江苏·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7月6日,2022江苏省数字乡村发展大会在南京举行,公布了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发展情况。近年来,全省始终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数字动能”,不断助力广大农民群众共享“数字红利”,不断做强江苏乡村建设“数字样板”。

以数字化助力“新时代鱼米之乡”建设,一幅幅“科技范”十足的数字乡村画卷正在江苏大地上徐徐铺开。

一屏感知、一网通办,乡村“智”治促振兴

“南丰广场存在流动摊贩,请立即派执法队员前往现场处置。”在张家港南丰镇集成指挥中心里,工作人员正通过大屏与网格员进行沟通,从发现问题到执法人员劝离流动摊贩,整个过程只用了15分钟。

2020年10月,南丰镇审批服务综合执法一体化平台正式上线,接入市级业务系统18个,镇级业务系统4个,汇集信息数据总计300万余条,以“系统通”“数据通”打破信息壁垒,全镇信息“一屏感知”。

“过去,基层信息实时共享难,联合处理要层层调度,事件后续处理也难以确定。”南丰镇集成指挥中心工作人员钱高峰介绍。现在,全镇3500余个公共视频监控成为平台的“智能眼”,管理员只需轻点鼠标,就能实现事件处置分派、跟踪、反馈。疫情期间,平台还在全市范围内率先上线核酸采样监测系统,通过NFC终端采集技术,动态监测各采样点采样进度。

像南丰镇这样“一屏管全局”的村镇在江苏还有很多。全省21536个行政村主要入口、广场、学校等重点部位监控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机构一体化建设日趋完善。省级农业农村大数据云平台—“苏农云”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统筹利用、统一接入、数据共享”的新格局即将形成。

乡村基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步入了“智能时代”,“互联网+政务”更打通了农村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以前办理业务只能开20分钟车去镇里,休息日和晚上还办不了,很不方便。”苏州吴江区汾湖高新区(黎里镇)东联村书记朱英说。现在,在东联村便民服务大厅里,政务服务自助一体机24小时不打烊,村民足不出村就能完成社保、医保、不动产信息打印等服务。

常熟古里镇坞邱村还将大数据与网格化结合,激发村民自治热情。村民一旦发现问题,只需随手拍上报平台,被采纳后,会给予一定的积分奖励。信息技术正不断创新着乡村治理方式,乡村善治水平稳步提升。

无人耕种、精准监测,生产“慧”农保增收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借助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现代农业逐渐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农民逐渐从会种田向“慧”种田转变。

在1200亩汤泉数字大田示范基地里,伴着机器轰鸣声,无人驾驶插秧机正沿着自主规划的路径平稳行驶着。办公室内,农户通过大屏可以实时查看无人农机作业的面积、时长、速度、施肥量等。

作为浦口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区建设项目的场景之一,汤泉数字大田示范基地针对水稻、小麦规模化生产需要,对农情、农水、农机、农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可视化、数据化、标准化。

“我们搭建了天空地一体化精准农情监测系统、通过卫星遥感可以对作物病虫害、农田墒情及气象灾害做精准监测。”农芯(南京)智慧农业研究院项目负责人陈欣介绍,“农机作业效率提高50%以上,水、肥、药作业效率提高10%到15%,只需4位种粮大户就能完成千亩示范田全年粮食生产劳作。”

在南京浦口永宁共兴青虾产业园里,养殖户康光辉切实尝到了智慧农业的甜头,增收增产已成为现实。

这几天正是青虾夏苗分塘的关键时期。“青虾耗氧量高,以前每到这个季节,晚上都睡不好,隔一个小时就要巡塘,全凭人工经验来判断缺不缺氧。现在有智能化系统帮我管理,自动监测,及时供氧,终于可以睡个好觉了。”康光辉感慨。

2021年,康光辉在170亩的虾塘里装上了溶氧监测传感器和微孔增氧设施,现在可以随时在“渔业云”APP上查看塘口的溶解氧、水温、PH值等指标。“精准监测节省了很多成本,去年光电费就省下了一万五六千块,人工成本也降低了,省下的钱用来买虾苗,增加了20%到40%。”

目前,江苏省打造了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智慧农业创新载体,累计建设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14个、省级基地174个,有64项成果入选全国数字农业农村“三新”优秀案例,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位居全国首位。

手机成“新农具”,田园“智”富焕新颜

以数字为底座,江苏在乡村积极引入新业态,让数据成为农民生产的“新农资”、手机成为农村生活的“新农具”。

有着“花木之乡”美誉的沭阳,早就搭上了互联网的东风。2015年,沭阳县双荡村村民徐大留上大学时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后返乡创业,在网上卖起了花卉、盆栽和盆景。2021年,总营业额达30万。

“我们村是最早的淘宝村,现在全村943户都开了网店,占总人口的70%。”经营网店成了村民的主业,电商培训也逐渐成为他们的“必修课”,小户报名学习,大户谈致富经,每月至少开设一次。从靠力气挣钱到靠头脑发家,农村不再是年轻人避之不及的地方,反而成了吸引他们返乡创业的沃土。

在扬州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渔家文化”也插上了“数字翅膀”。

“‘俏渔娘’队伍越来越壮大了,现在已有11个渔娘!”“渔三代”黄成娟说。“退渔还湖”后,沿湖村开始向文旅农融合方向发展,围绕“渔”字作文章。2019年7月,她和两位渔家媳妇共同成立了扬州俏渔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围绕渔漾时光茶吧、常来渔家渔庄、雅遇别院渔家文化民宿客栈等,打造出了渔村旅游的多业态模式。

近两年,团队利用抖音直播、微信朋友圈等方式向游客们推介文旅农项目,在当地已小有名气。“我们这届‘渔民’真幸运,丢掉了渔网,又用上了互联网!”通过“触网”,新渔娘们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致富之路。

乡村电商、观光农业等新模式已成为江苏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2021年,全省县域活跃店铺数量达到2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近300万,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1065亿元。新农人新技术培育力度不断增强,“e起致富”苏货直播新农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育新农人20余万人。

数字服务“一老一小”,资源共享惠乡村

乡村振兴,教育是关键。近年来,江苏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全面推进县域城乡结对精准帮扶试点,建设“城乡结对互动教室”450个、结对帮扶组合62个。截至2021年底,省名师空中课堂网络端和电视端用户量达1466万人,综合访问量达16亿人次,访问量在全国省级同类教育平台中排名第一。

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就开设了一系列空中课堂,内容覆盖了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年级的所有学科。苏州电教馆副馆长华露介绍,2021年“双减”落地后,该中心拓展非学科类课程,推出了“科普星期三”系列活动,还向部分民工子弟学校赠送科学实验活动设备,让更多孩子能够感受知识的乐趣。

在农村,老年人是主要群体,智慧养老成为补足乡村养老服务短板的新路径。早在2013年,张家港市就对此展开了探索。

“截至目前,我们的居家养老已服务1187万人次。”张家港市亲情(虚拟)养老院院长孙丽介绍,该养老院其实是一个监管服务平台,聚合了全市71家养老机构资源。2018年,养老院与市卫计委、人社局的信息平台的数据进行互联互通,为每一位系统内的老年人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提供包括理发、剃须、艾灸、保健按摩等个性化服务。

当前,这些定制服务主要面向张家港市80周岁及以上老人,服务费用由政府埋单,一户每月只需80元。“不论城市农村,我们都希望老人能享受无差别的居家养老服务。”孙丽说。

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记者 徐春晖 苑青青 通讯员 高金军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