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大国小鲜@基层之治】“温度”化为“制度”宿迁探索多样养老新模式 让98.8万名老人从容“享老”
2020-12-22 20:59:00  来源:宿迁网  
1
听新闻

宿迁网讯(记者 武蕾)宿迁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2019年底的数据显示,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98.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6.6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农村老年人口75.18万人,占77.5%,是全省农村老年人口占比最多市;留守独居老人5.3万人,占老年人总数的5.4%,是全省占比最高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面对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出现弱化的趋势,养老问题成为宿迁人特别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民之所盼,施政所向。自2018年起,宿迁连续3年将养老服务提升工程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实施国家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为契机,全力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场所供给不足、困难留守老人关爱难等问题,初步探索出符合宿迁实际、让老人满意、在省内外可复制可推广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农村互助性养老的宿迁初探

11月3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对外发布,互助性养老首次被写入建议。

互助性养老,宿迁先试先行。宿迁市沭阳县塘沟镇的日间照料“幸福小院”,由该镇东渡村姚小萍夫妇在自家200多平方米的房子内创办,自去年开张以来,深受欢迎,设置的9张床位很快就已住满。

“这样的老年人互助养老点,满足了老人们‘养老不离村,离家不离村’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有效整合了农村留守妇女等社会力量,增加了农村养老服务供给。”宿迁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负责人黄胜利说,为推动此类养老点良性发展,民政部门给予了相应的经费补贴,并联合其它部门对运营、服务、安全等进行实时监管。

强化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宿迁不仅开展互助性养老试点,还在全省率先实施乡镇敬老院运营机制改革。

“以前,全市80%的乡镇除敬老院外,没有其它养老服务机构,社会养老床位供给严重不足。在原有机制下,乡镇敬老院只能接收特困五保老人入住,不能对社会老人开放。敬老院床位使用率普遍偏低,社会资源严重浪费。”黄胜利说。

破难题,宿迁启动运营机制改革,逐步将乡镇敬老院打造成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截至目前,全市100余家乡镇敬老院全部改挂乡镇养老服务中心牌子,60家完成了运营机制改革,平均床位使用率提高到了60%以上。

“通过改革,我们大力度推动特困人员分片集中供养。在泗阳县、宿城区开展特困人员集中供养设施建设试点。泗阳县建成运北、运南两个养老服务中心。宿城区建成耿车镇养老服务中心,将周边四五个乡镇的特困五保老人全部集中在服务中心供养。”黄胜利说。

此外,其他闲置乡镇敬老院通过公开招标引入市场运营主体,面向社会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从而解决了农村社会养老床位不足问题,提高了养老服务中心床位使用率。

与此同时,大手笔投入硬件改造,为安全再“加码”。今年以来,宿迁市投入6000多万元对包括公办、民办在内的所有养老机构实施消防设施改造,其中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消防设施改造,取得消防审验手续,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升。

“居家+社区+机构”的宿迁路径

打个电话,就有人上门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务,理发、助浴、打扫房屋。在宿迁,超过10万名老人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居家生活服务。这样的便利,得益于宿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的不断完善。

隆冬时节,逼人的寒意丝毫未消减众大上海城日间照料中心火爆的“人气”。“天冷了,来这里和老姊妹们打打牌、练练歌、做做理疗,消磨下时间,比闷在家里强多了。”家住众大上海城的许阿姨笑着说,自己在儿子家帮带孙子,孩子上学时,自己就会来这里“养养老”。

据介绍,通过公建民营,该中心于今年正式投入使用,由徐州社康养老产业公司专业化运营,配置棋牌室、图书室、娱乐中心、康复理疗室等功能室,供老人免费体验,并提供家庭服务、健康管理、旅游旅居、用品配送、康复理疗等综合服务。

众大上海城日间照料中心的红火,是宿迁推进居家社区服务设施建设的生动例证。今年以来,宿迁已建成宿豫区众大上海城日间照料中心、沭阳县梦溪街道华林温馨日间照料中心、宿迁市湖滨新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10家街道日间照料中心,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20个,全面完成今年为民办实事项目目标任务。

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的一种,也是养老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目前,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主动选择机构养老,这不仅能减轻家庭成员养老负担,更能享受到有品质的养老服务。

“这里是医养结合,既能养老也能看病,服务不错。”入住宿迁市宿豫区安汇老年护理院,今年已经88岁的朱老说,岁数大了最怕生病身边没人,在这里住,自己也安心。据悉,该护理院为一级医疗机构,设置内科、外科等临床医技科室,满足老人健康检查、疾病诊治、康复理疗等服务需求,实现了医养康深度融合。

像朱老这样自身有经济能力的老人,能够按照需求选择心仪的机构养老,那么失能特困老人该如何安度晚年呢?宿迁用“集中供养”,解决这一民生难题。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将失能特困老人集中到有医疗资质的护理院,实现集中供养照料,解决长期照护难题。如在宿迁市宿豫区,仁爱老年公寓即为该区失能特困老人集中供养点,目前已入住失能特困供养老人近200人。

不仅要“老有所养”,更要“老有颐养”。关心爱护老年群体,宿迁不断丰富养老服务资源,传递城市发展温度,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信息化为纽带、专业化服务为支撑的医养相结合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把“温度”化为“制度”的宿迁做法

毋庸置疑,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把“温度”化为“制度”是关键。唯有通过制度完善和政策引导,才能推动各种资源在养老供需体系中形成协同效应。

宿迁,深谙此理。近年来,宿迁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医养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宿迁市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完善用地保障、税费优惠、政府补贴、医养融合、人才激励等扶持政策。

各部门也紧密联动。市民政、财政、发改、卫健、医保等部门密切配合,先后就推进农村特困供养机构改造升级、加强医养融合发展、开展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养老服务重点工作出台具体举措,基本涵盖养老服务各环节各领域,形成了符合宿迁养老服务发展实际的政策性框架。

政策有力,养老“答卷”暖人心。“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运营各类养老服务机构156家,养老床位数3.43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0.2张,比“十二五”末分别增加0.9万张、2.2张。全市共建成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中心1068个,街道日间照料中心33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249个,14.6万老年人接受上门服务,“15分钟养老服务圈”基本形成。

人人都将老去,这是自然规律。宿迁为近99万老人从容“享老”付出的努力,将让每个家庭受益,也终将照亮宿迁这座美丽宜居之城灿烂的明天。

标签:
责编:戴雨扬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