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亮出“破题之钥”
2020-11-04 12:25:00  来源:交汇点  
1
听新闻

示范区不大,这片地处江浙沪边陲的“神经末梢”共2413平方公里,仅占长三角城市群的百分之一;示范区却也不小,这里有76个超50公顷的湖荡,有金泽、同里、西塘等响当当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更有在小桥流水中孕育出的最纯正的江南风味。

揭牌一年来,这块“不大不小”的一体化“试验田”,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结出了累累硕果——32项开创性制度创新成果。

告别“单打独斗”,示范区共享“一张蓝图”

在蓝图擘画者的心中,这片生态基底良好、人文底蕴独特的区域,是一块极富潜力的“世界级料子”。然而,青浦、吴江、嘉善虽区位相邻,但发展现状、规划标准各不相同,如何能规划管理好这块“好料子”,既保护绿色生态基底,又实现“不破行政隶属,又超越行政边界”的一体化发展目标?

“示范区不是传统的造城思路,也不是过去的开发区模式,它是一体化发展的国家试验田,要通过制度创新来定规则、立标准、开新路。”在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看来,两区一县的发展阶段、发展诉求、现行的管理手段等不一致是客观存在的,规划编制最要紧的是怎样把大家各自的问题解决好,最终达成发展共识、联保共治。

为此,沪苏浙三地共同组建了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苏州、嘉兴以及示范区两区一县组成的“三级八方”工作专班,还委托了中规院牵头、沪苏浙四家规划院参加技术核心团队。“过去大家都是‘单打独斗’,现在既要做好自己的事,又要关心别人的事,更要完成共同的事。”示范区执委会生态和规划建设组组长刘锋说。

不搞集中成片、大规模、高强度开发建设,突出“小集中、大分散”的建设用地布局原则,推动存量用地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和内涵提升……“不同于过去土地以增量规模扩张的模式,示范区更注重存量的挖潜。”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空间规划工作组副组长熊健介绍,依据空间布局方案,示范区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文化保护控制线四条控制线,建立覆盖全域的“四线”管控体系。

6月18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草案正式公示。这份规划标志着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这也是国内首份跨省域共同编制、具有法定效力的国土空间规划。

“未来5年,单位建设用地产出将提升近70%,同时保持‘小尺度、低高度、中密度’的空间感觉,江南韵、小镇味、现代风的生活场景,打造世界级滨水人居文明典范。”这既是总体规划提出的要求,更是示范区建设者共同的期待。

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动“断头路”

最近,企业负责人张睿感受到了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便利。张睿是上海硕润机械配件有限公司总经理,公司注册在青浦。想在吴江开分公司的他,只需在上海提交变更手续材料就能快速审核通过,不必再到吴江重新注册,整个过程只用两天。

而这样的便利,源自一体化示范区的制度创新。“一体化作为区域协调发展高级形态,最大难点在于如何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动‘看不见的壁垒’,形成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示范区执委会主任马春雷说,示范区探索形成了一批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的制度安排。

人才政策“破墙”是要素流动的重要方面。一年来,围绕人才流动,示范区出台了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的互认、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等,已初步实现国内和国外人才要素自由流动“全覆盖”。

制度创新都给人才流动带来现实红利。示范区执委会营商和产业发展组组长朱正伟举例说,“很多建筑类企业涉及跨省经营,比如江苏企业到上海经营,这要求企业在上海拥有一定数量的二级建造师,而原先企业所拥有的二级建造师,由于跨域不能互认,要重新考证,异地施工企业找本地二级建造师挂证成为不得已的常态。而实行了专业技术人才资格互认后,这一藩篱就打破了,也让人才流动不必‘为证所限’。”

资金流动对地区发展至关重要。“跨省资金流动看似‘一河之隔’,实则远如‘千山万水’。”朱正伟说,各地资金成本不同,上海资金充裕,融资成本较低。如何让上海的资金进入到吴江、嘉善?今年4月,示范区出台“金融16条”,核心内容就是金融同城化,让上海的资金可以投放到江浙去,目前江苏企业开发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就利用了数十亿元的上海资金。与此同时,一体化金融机构的设立也在加速,今年9月,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建设银行相继设立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

“目前,示范区正在推进金融同城化建设指引的报批。这一项目更重要的意义,是为接下来更多跨省域的金融同城化建设提供借鉴。”朱正伟透露。

公共服务政策,让“三家人”变“一家亲”

近日,来自吴江的吴剑峰等4名同学没有报名本地的学校,而是报考了上海市房地产学校。未来,他们就可以和本地生源一样,在学习3年中专后,升入上海城建职业学院等学校。

示范区揭牌一周年以来,区域职业教育一体化的案例已越来越多。10月中旬,《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资格和继续教育学时互认暂行办法》出台。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的专业技术人才的职业资格、职称以及继续教育学时,可跨省域互认、共享,真正实现“籍随人走、学分互认、毕业互通”。

不仅如此,医疗、交通、旅游等民生红利也在示范区内日益显现。示范区内的5条跨省公交线路,串联起青浦、吴江和嘉善的几大古镇和重要景点;青吴嘉三地共有85家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已接入门急诊联网结算系统,覆盖三地参保人230.93万;三地还共同推出6条各具特色的“‘青’新江南醉金秋主题线路”,将最美江南水乡秋景串点成线,让市民游客领略江南金秋好风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示范区自古便是诗画江南里的鱼米水乡,湖荡纵横、林田共生,守护这块“世界级的料子”,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

11月,正值水葫芦泛滥时节。“水葫芦一旦暴发,将迅速流入上海。以前在清理中常常会出现相互推诿情况。”吴江区水务局河道管理处副主任王志伟说,联合河长制建立后,大家都主动出击。

一年来,天更蓝,水更清,是示范区百姓的共同感受。为了解决跨区域生态环境分而治之的难题,示范区探索建立了标准、监测和执法“三统一”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区域环境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同时,针对跨界水体的水环境治理问题,建立起重点跨界水体河(湖)长协作制度等6项机制,探索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生态保护新路径。

“制度创新,是破题之钥,是治理之基。示范区制度创新,应该是有行政边界,又能超越行政边界形成一体化制度环境。”马春雷满怀期待:“未来,示范区将擦亮一体化制度创新的成色,为区域协调发展继续探路。”

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许海燕

新华日报全媒体经济新闻部出品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