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庄,紧靠中山河北侧、东临黄海,是盐城市响水县大有镇的一个村。
上世纪50年代的康庄曾经辉煌一时,是当时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典型,周恩来总理亲笔签署国务院奖状给予嘉奖。60多年来,几代人接续奋斗,荒滩换了人间——康庄,村美民富,奔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合作社牵头发展农业项目是康庄村的传统。1953年,全省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这里诞生,带领社员垦荒开滩,壮大集体经济,百姓过上富裕生活。
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如今,康庄村成立3个合作社,将传统种植业转型成绿色生态农业,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今年的盐城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康庄村党委书记陈国建向大会报喜:“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去年底已全部脱贫,全村百姓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
△丰收的喜悦
成立全省首家合作社
垦荒开滩治水造地
前不久,康庄村将周总理签发的奖状放大件挂在村党群服务中心醒目位置。陈国建说:“这张奖状是全村人的骄傲!获得嘉奖已经62年,我们要以此为新起点,不断壮大合作社,谋求乡村振兴。”
康庄,原是海边的一片荒滩。1951年春,滨海县政府开展生产自救运动。时任康庄人民公社供销社主任顾敏决定在这块土地上垦荒植棉。经过一春苦战,当地群众筑圩匡田2000多亩,开挖大小排水沟渠30余条,垦荒生产初具规模。
“那时中山河以北根本没人住,都是荒地。”十组村民刘祥达今年76岁,出生在中山河南,1952年全家搬到康庄后,日子越来越好过。
垦荒植棉让周边农民尝到甜头,很多家庭纷纷举家在康庄“定居兴垦”。1952年秋,华东农委工作组前来考察时提出:荒滩开发应走集体化道路!
△康庄已有11000亩土地使用“复古种植”模。
1953年3月,康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应运诞生。初入社农户172户、688口人。刘祥达工作后,跟随顾敏多年:“这个合作社是全省创办的第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也是当时全国范围内少数几个高级社之一。”
当年秋,合作社粮棉大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近35万公斤。从此,康庄结束了多年依靠国家救济的历史,合作社实现“投资小、收益大、亏损小、盈余多”的良好经济效益。
合作社迅速发展,推动康庄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典型。2018年11月3日,45名曾在康庄下放过的无锡知青相约重回第二故乡。回忆起50年前往事,陆民芙十分激动:“那时候康庄名气很大,知青们都抢着过来。”
1954年秋,合作社购买第一台拖拉机,次年春天就拥有各种型号的大型农业机械。刘祥达认为,机械化作业加快了康庄农业发展进程,1958年粮食年产量比合作社成立时翻了几倍。
1958年12月,顾敏出席全国农业先进集体代表会议,捧回周总理亲笔题签的国务院奖状。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时任康庄大队党支部书记袁兆龙,应邀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
△加入合作社的康庄村民忙农活。
创新复古种植模式
践行绿色发展新路径
一时间,康庄成了“明星”。
怀着敬意,更带着好奇而来:这座历史上的“明星”村,62年后的今天,怎么样了?
不用农药、不用化肥、人工除草、一年只种一季水稻,建防渗渠输送沼液、用太阳能防虫灯诱虫……2016年起,康庄大稻合作社流转500亩土地率先推行“复古种植”。
△沼液转化罐
“南边是米厂,东南方向是中粮集团的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场,养殖场的猪粪输送到东北侧的沼气站,沼液是最好的有机肥。”站在田头,陈国建的手在空中画了个圈,“我们这是个循环农业项目。”
在村里走一圈,很快找到答案:康庄的农业项目越做越好了!
走进大有生态循环农业展示厅,开启绿色农业新时代的电视片告诉人们,康庄村选择“复古种植”模式经历了一个抉择过程。
“康庄村地势低洼,之前我们也多次尝试过发展设施农业,但结果不太理想。”在康庄大稻合作社负责人薛凤友看来,“复古种植”模式既发挥了康庄长年种水稻的传统优势,又提高了农业效益。
“分田到户几十年,各家各户都习惯了小规模种植。”陈国建感慨,是历史上的合作社给他们带来启发,再度成立合作社引导大家改变种植模式。
新一轮谋求乡村振兴的探索,在改革的沃土上酝酿。以“支部+合作社+企业+大户”的模式,康庄村依托项目先后成立康庄大稻党支部和凯泉米业党支部,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此后,响水县凯泉米业有限公司牵头成立“好味道”“凯泉优质粳稻”两家专业种植合作社,周边400多户农户加入合作社。
2018年11月,好味道合作社顺利拿到有机大米品牌认证。虽然水稻种植要求高,但凯泉米业销售经理张凯伯认为值,10月23日,张凯伯就接待了好几拨主动找上门的上海客商,客商以每公斤20元价格预订了还长在地里的有机大米。
加入合作社后,凯泉米业都会和社员签订协议,确保每公斤水稻收购价格高于市场价0.3元。十三组村民于海标连夸加入合作社好:“从种子到收购,都是统一管理。种地不仅不要操心,1亩地还节省150块成本。”
康庄全村22000亩耕地,已有一半实现“复古种植”。陈国建说:“还要继续提升复古种植质量,探索稻虾(蟹)养殖等新模式,扩大循环农业范围,拉长稻米加工产业链。”
△“复古种植”不打农药,使用太阳能防虫灯诱虫。
百姓生活幸福美满
美丽乡村形神兼备
进合作社,种植有机稻米,康庄人的收入一年比一年多,72户低收入户也依靠产业脱了贫。“家里流转了90亩地种水稻,平时得空就在周边村庄收购粮食,全家一年纯收入超过10万块。”第一批加入康庄大稻合作社的村民张子韶说,村里大部分人家都住上楼房、买了小轿车。
2010年,陈国建担任村党委书记时,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背着1600万元外债。重走发展合作社的路子,不仅鼓了村民腰包,也壮大了集体经济。陈国建掰着手指算账:“粮库租金35万元、中粮项目补贴20万元……村里一年收入远超18万元,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再也不要戴了。”
10月20日是党员活动日,村委请来老党员刘祥达、徐生然为村里“十佳党员五好文明户标兵”评选活动提意见,两位老人对这样的活动很支持。刘祥达乐呵呵地说,自从他家评上标兵后,经常有邻居上门讨教经验。
组织开展“五好家庭文明户”“康庄好人”等评选活动以来,康庄村已有56户家庭当选镇“五好家庭文明户”,涌现出刘得俊、李守华、陈凯、周达祥等一批好人。村里的几十盏路灯都是由李守华等几位创业成功人士捐赠的。
制定村规民约,开展文明评比活动,潜移默化中,文明乡风在康庄蔚然形成。看着门前挂着的“五好家庭文明户”红牌子,张子韶喜笑颜开:“女儿大学快毕业了,儿子也上初中了,现在越忙越有劲儿。”
△新建成的村文化中心紧邻康庄小学。
日子好过了,大家对文化娱乐活动也有新期待。在新建成的村文化活动中心,每天晚上村民们都聚集在一起跳广场舞、散步健身,好不热闹。陈国建又在盘算:“还要设几个棋牌室,再办个理发室,免费给70岁以上老党员理发。”最让他得意的是,一楼的300平方米礼堂经常免费放电影、请外面的剧团来演出,广受村民欢迎。
从一片荒滩到绿染万亩,从默默无名到全国农业发展模范,康庄这片土地浸染着奋斗的汗水,积淀了厚重的农耕文化,先后被评为省和谐社区建设示范村、省民主法制示范村、市文明村。如今的康庄村农房布局合理、村容整洁,民风淳朴、邻里和睦,管理民主,成为人居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美丽新农村,幸福和满足荡漾在百姓的脸上。
图片摄影:蒋道春 董玉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