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来自长江经济带江苏段高质量发展的报告②
2020-10-28 08:19:00  来源:北京西路瞭望  
1
听新闻

整治·无边江景一时新

驻足南京江宁滨江开发区江堤,透过一条芦苇、桂花、水杉串成的“绿丝带”,一江春水静静向东而去,江中的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宛如一颗“绿宝石”漂浮在水面上,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里是万里长江进入江苏“第一站”,也是江苏打造八百里最美长江岸线的起始段,清水、绿树、洲岛在此相互映衬、各展风采,绿色走廊美不胜收。

站在南通启东圆陀角风景区入口,抬眼先看到的是长江江堤达标工程纪念碑,船型建筑正对东方朝向烟波浩渺、波光粼粼的大海,船舷上“万里长江由此入海”八个红色大字引人注目。这里是万里长江流归大海“最后一站”,也是江苏八百里最美长江岸线的终点段,长江、黄海、东海在此三水交汇、咸淡分潮,壮观景象让人留连。

从起点的秀美到终点的壮观,从过去“两岸烟囱耸入云”到现在“无边江景一时新”。

看得见的巨大变化,让住在扬子江头的江宁滨江开发区新铜花苑小区居民黄德萍感慨万千,“以前这里大型车辆进进出出、尘土飞扬,环境‘脏乱差’、私搭乱建比较普遍,现在可大不一样了,江边企业都关停拆除了,江岸种上了花草树木,打造得像公园,环境比以前好太多了!”

看得见的巨大变化,也让住在扬子江尾的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圆陀角村村民陈汉平眉开眼笑,“长江入海口水更清了,我们圆陀角的环境更美了,来旅游观光的人更多了,像恒大这样的大企业都来投资开发,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就业创业,真是太实惠了!”

企业的认可和配合、百姓的肯定和感受,让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的嬗变更加真实、更为珍贵。

嬗变的背后是江苏近年来贯彻落实“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致力标本兼治治理环境污染、壮士断腕解决“重化围江”,向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宣战的坚决态度和坚定决心。

“下猛药”“出重拳”“零容忍”,一系列“止血缝针”的“硬举措”全面瞄准突出环境问题,省域全境环境治理攻坚战接连不断打响。

17+11+114+68+528+117,六组数据集中反映出的是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17+11项国家警示片披露问题、114项省级自查问题、68个长江干流岸线拆除项目、528个整治提升项目、117个非法码头清理任务……每一项都是“硬骨头”,解决起来都不容易。

虽说“硬骨头”难啃,但再难也要啃,不仅要切实解决“点”上的问题,更要做到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推进系统治理。在省发改委副主任王显东看来,整治长江江苏段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虽然不容易,但为了母亲河的健康,全省各级党委政府的认识是很到位的,真刀实枪抓落实的力度也是非常大的。

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进,能力建设与制度创新并行,对突出环境问题“下猛药”、对化工污染治理“出重拳”、对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是江苏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推进长江大保护的有力注脚。

对此,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体会尤其深:“这几年,省委省政府聚焦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问题、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老百姓反映最强烈最突出环境问题,通过深化实施‘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强力推进污染治理‘4+1’工程、强化省级环保督察等举措,进行彻底整改,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之显也是前所未有。”

力度之大,大在哪?成效之显,又显在哪?

对此,作为主抓泰州长江大保护工作的分管领导,泰州副市长徐克俭感受最强烈:“2018年国家警示片披露涉及江苏17项问题中,涉及泰州的就有6个,在沿江八市中数量最多、压力也最大。中央和省里整治要求高、时限紧,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再解决不到位、完成不彻底,心中有愧呀。”

集中火力抓整治、加大投入抓修复,一场亮剑长江突出环境问题的攻坚战在泰州大地迅速打响。近三年来,全市先后确立20个重点项目,投入资金近200亿元,大力实施长江岸线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三类工程,全力解决突出问题。截至去年底,国家警示片披露涉及泰州的问题已经全部完成整改。

被国家警示片披露的,还有镇江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7000多亩江滩湿地被非法侵占的问题。问题曝光后,镇江迅速行动,经过人工覆土、自然恢复等,仅用半年多时间就将保护区内所有违法违规问题彻底整改到位,保护区内水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鸟类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多,江豚戏水景象再次出现。去年9月,生态环境部华东督察局对该项目整改情况进行核查,对整改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时隔一年后的今年9月,国家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专题会暨三峡集团参与共抓长江大保护工作现场会在镇江召开,长江豚类自然保护区问题整改的经验和做法受到高度赞扬。

如果说江豚戏水是“昨日重现”,那么沿江而下来到江阴滨江,就是“往日不再”了。附近的市民不会想到,曾经灰蒙蒙的老煤栈堆场和喧嚣的韭菜港汽渡码头,如今会变成这般秀气模样:休闲亭、游步道、观潮广场、卵石江滩……一步一景中,尽览母亲河之壮阔、乐赏大自然之优美、畅享慢生活之闲适,何其快哉!

据江阴生态环境局局长陈福良介绍,随着振华港机2号和3号码头的关停搬迁、中粮贸易平台吊和趸船码头的退出,目前江阴港口规划岸线压缩到16.85公里,仅占长江江阴段岸线的48%,低于省定指标50%,取而代之的是连片成带滨江公园在长江边次第“绽放”。

“改头换面”的还有南通港狼山港区。过去,这里曾是全国最大的进口硫磺集散基地,年硫磺吞吐量最高达600余万吨,是南通港的主力港区、南通的利税大户,为南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但由于港区建于上世纪,基础设施比较陈旧、环保能力先天不足,大量硫磺露天堆积在长江边,经常是西北风一吹,漫天遍地都是黄色灰尘,不仅让狼山这片张謇先生期颐打造的花园因之“蒙尘”,也让母亲河长江清丽秀美的容颜因之“受污”,更让滨江而住的居民群众生活因之“苦不堪言”,成为南通这段“黄金岸线”不折不扣的“环境创痛”和“生态伤疤”。

为保母亲河一江清水东流入海,唯有忍住巨痛、刮骨疗伤,才能彻底祛除“创痛”、治好“伤疤”。对此,南通没有丝毫犹豫,在全省率先实施滨江港区整体搬迁转移,全力推动狼山港区码头生产功能全部退出,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全部退出”,不仅意味着原来可观的利税收入来源没了,而且场存货物出运、职工分流安置、设备资产处置、存量资源转移等等,都需要投入不菲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决心一定、说干就干,自2018年11月全面停止狼山港区硫磺进港作业,到2019年4月顺利完成码头整体退出和所有硫磺堆场清理,南通仅仅用了不到5个月时间,腾退港口岸线2.6公里、陆域土地1980亩,完全称得上是一个大手笔。

现在,经过整治和修复后的狼山港区,凌乱的码头不见了、黄色的灰尘消散了,取而代之的是花园又回来了、江水变清澈了、周边居民享受生态红利更加便利了……更为难得的是,腾退出来的土地经过置换,为引进高端资源要素提供了空间,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搬迁到下游新建通海港区的原集装箱码头,也迎来了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的涅槃重生,201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13.58万标箱,同比增长70.9%,实现南通港集装箱运输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

治理污染不讲条件、严控空间不让分毫,大力度整治换来沿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的大成效。截至目前,国家警示片涉及江苏的问题已经全面整改到位,省级自查的114项问题完成整改90%,68个拆除项目全部取缔,528个整治提升项目基本完成,117个非法码头得到清理整治。如今,江苏八百里长江岸线美丽嬗变每天都在发生,母亲河更加精神焕发。

“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一整套“三位一体”的组合拳直接指向“重化围江”难题,沿江各市产业布局调整蹄疾步稳。

作为化工大省,“重化围江”一直是江苏发展方式之“痛”,而这种“痛”,因为去年盐城响水“3·21”爆炸事故一声巨响,变得更加“痛彻心扉”。省委书记娄勤俭在“3·21”事故警示教育大会上提出“六个为什么”,直指低端化工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生态环境风险等问题,桩桩件件犹如醍醐灌顶、让人警醒,字字句句都是振聋发聩、发人深省,进一步坚定了全省上下痛而奋发、推动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决心和信心。

制定实施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意见,统筹推进沿江地区产业战略性转移和沿海地区产业战略性布局,开展重化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行动、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一项项重磅措施相继落地,目的只有一个:“砸笼换绿”“腾笼换鸟”“开笼引凤”,给全省化工产业来一场深层次结构调整,系统性重构本质安全、绿色高端的先进化工产业体系。

五年来,全省化工生产企业数压减了60%,化工园区和集中区控制在30家以内。

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有的可以作为升级的基石,有的却是必须挪开的绊脚石,这个过程并不轻松。

张家港东沙化工园的整体关停,是一个典型代表。

作为江苏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张家港早在2013年就启动了相关工作,涉及化工企业37家,占地近3000亩、职工逾3000人、资金超20亿元,企业外迁难度大、关停谈判难度大、关停融资难度大,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直到2017年12月15日才实现整体关停,并更名为江南智能装备产业园,成为一个化工园脱胎换骨、凤凰涅槃的绝佳样板。

化工园整体关停后,园区所在地南丰镇针对新的发展定位,对整个园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把发展重点放在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军民融合等高精尖产业上,着力打造一个生态、生产、生活协调发展的新园区。对于园区未来发展,镇党委书记陈磊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们把园区作为上海等地优质产业外溢的承载区,引进以机器人、智能制造为主的智能装备产业,以装配式建筑、装配式桥梁为主的装备式产业,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目前钢渣3D打印项目、宝冶PC构件华东区域总部项目已经竣工投产,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优质项目落户园区。”

南京幕燕滨江片区的华丽转身,是又一典型代表。

这里曾是南京城北的“化工之乡”,有化工生产、仓储物流、砂场码头等各类企业404家,其中大中型化工企业15家,年产值约320亿元、税收约30亿元,支撑着栖霞经济的半壁江山。但由于历史原因,企业环保标准不高、生产排放不达标的问题很突出,一度成为南京的重污染源。针对这一现状,南京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近年来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关停搬迁全部404家企业,引进培植一批新型业态,总投资约350亿元的华润华发万象天地、招商花园城等一批商贸综合体、区域总部、品质酒店相继落地;总投资约500亿元的创智科技园、智慧电气城、文化旅游古镇等重大优质项目加快推进,真正实现了幕燕片区从“传统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蝶变、成为南京东北部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迎来新发展天地的,还有宝武梅钢、中天钢铁。

始建于1969年的宝武梅钢,位于南京市西南部,北临长江黄金水道,是沿江发展“重”产业的企业之一。

2018年11月30日,宝武钢铁集团与江苏省政府、南京市政府、盐城市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宝武梅钢区域产业转移和转型发展,争取用十年时间,将钢铁冶炼产能逐步由南京迁至盐城。

成立于2001年的中天钢铁,处在常州市武进区,大运河穿厂而过,也是沿江发展“重”产业的企业之一。

今年1月18日,中天钢铁集团与南通市海门市在宁签署商务协议,标志着以智能制造为基础、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通州湾海门港片区)示范工程项目正式迈入落地建设新阶段。经过7个多月挂图作战、攻坚克难,8月28日,中天绿色精品钢示范工程项目正式开工,一个千亿量级重大产业项目、现代化智能绿色工厂、世界级钢铁产业集群正在黄海之滨拔地而起、快速成长,将被打造成为“沿海地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的样本示范”。

这两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项目,都是江苏统筹推进沿江地区产业战略性转移和沿海地区产业战略性布局取得的实质突破、迈出的坚实步伐。

正如省发改委主任李侃桢所言:“产业转移的路径看似清晰,可真正‘转’起来阻力很大、难度很大。所以,我们在解决‘重化围江’问题时,一方面制定更加符合未来竞争方向的新型重化产业发展战略,另一方面推动沿江重化产能向有容量有条件的沿海地区搬迁转移,但这个过程绝不是简单的物理位移、污染转移,而是坚持‘安全环保标准严于国家标准、项目技术水平高于行业水平’,推动从低端向高端的全面升级和异地重建。”

值得期待的是,除了“落户”盐城的宝武梅钢、“移居”南通的中天钢铁,还有正在逐步迁转的南京钢铁、南京南化、金陵石化等,都将在转移提升的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干出高质量、实现高水平,成为江苏一张张亮丽的制造业新名片。

回过头来看,推进长江大保护,下大力气解决“重化围江”难题,一些污染企业确实是失去了生存空间,但长江江苏段绿色GDP日渐增长、绿色效益不断释放……

目光放长远,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下大功夫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一个个新的产业集群在黄金水道两岸孕育成长,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潮流更加壮阔澎湃……

作家刘醒龙在其著作《上上长江》中说,茉莉花香得如此柔嫩,江南爱情故事才会格外动人。

扬子江变得更加清澈,江苏水韵诗情才会名副其实。

标签:
责编:陈康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