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0月24日讯(记者 陈咏)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来到,连日,一组精美的“粉笔画重阳”在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师生朋友圈热传。24日,记者找到堪称艺术品的粉笔画的作者,该校基础教育部主任、数学教师朱中海。朱老师不仅画得好,还结合和重阳习俗有关的古诗词,以“登高望远,诗画重阳”为题,和师生分享传统文化。
丰收祭天
陪你到老
登高望远
老人相伴秋游
重阳糕
佩茱萸
菊花酒
记者看到,这组精美的“粉笔画重阳”,包括饮菊花酒、尝重阳糕、佩戴茱萸、陪长辈登高、丰收祭天等内容。寥寥数笔,刻画传神。
朱中海老师告诉记者,农历九月,是一年之中最美的一个月,也是丰收的月份。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季秋丰收祭祀演变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早在战国时期,重阳节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一直沿袭到今天,很多地方也称其为“老人节”。
朱中海说,重阳节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敬老祭祖等风俗。传统的重阳节还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自唐宋以来,诗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登高怀远,思念亲人,思念家乡,抒发感慨,留下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亲”、“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等流传千古的名句。
采访中,朱中海老师还结合重阳习俗谈了自己对这一传统节日的理解,“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菊花因其花色五彩缤纷且傲霜怒放而形成赏菊赞菊的菊文化,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而且,菊花象征长寿,又为文人们赞为凌霜不屈的象征。重阳节要赏菊饮菊花酒,起源于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所以有重阳赏菊的习俗。”
谈到菊花酒时,朱中海说,菊花酒在古代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如今,山东地区仍有民间童谣:“九月九,九重阳,菊花做酒满缸香。”诗人孟浩然“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个“就菊花”,就是饮菊花酒,这是中国人重阳节亲友之间必备的招待。
说起佩茱萸,朱中海老师侃侃而谈。“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戴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戴,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戴,有些地方,男子也佩戴。”朱中海说,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唐代诗人李白有诗云“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插茱萸不仅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