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报融媒记者 胡明慧 通讯员 张煜 倪凤堂
10月18日,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伊庄镇路山村黄桃种植专业合作社里,工人们正在把包装好的冻干黄桃装车,通过物流运送到消费者手中。村党支部书记路振荡介绍说,今年他们尝试把黄桃加工成黄桃干进行销售,没想到一下子就成了“网红”产品,9月份以来,通过线上销售,一个多月时间,就卖完了第一期生产的3万包黄桃干。不仅仅是“黄桃”红了,徐州各地各种农副产品经过“深加工”路径,一跃成为易销售的致富“摇钱树”,“土味天团”逆袭了。
路山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226户634人。这个村三面环山,一面环水,空气新鲜,土壤肥沃,阳光充足,2016年,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这里非常适合种植黄桃,当年即种植500余亩。
“我们村的黄桃是新品种,个大、金黄、好看、口感好,全部施用有机肥,生态环保,吃起来保你放心!”路振荡介绍:“我们在种植方面,坚持使用有机肥和天然的畜禽粪做肥料,不施化肥,长出的桃子口感极好,绿色环保。在治虫方面,采用低毒农药、灯光诱杀等方式除虫,并定期检测农药残留,保证产品安全,2019年挂果,当时市场价每公斤6元左右,产品销往徐州市区及周边县区。”
今年,就在村民们盼着这些“扶贫果”长成“摇钱树”时,受疫情影响,黄桃滞销,价格持续走低。正当村民们一筹莫展之际,今年5月,徐州市委党校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李华生在路山村调研时,给面临困境的路山村现场支了一“招”——谋划农产品“深加工”路子,延长黄桃“保质期”,做到跟随市场、引领市场。
市委党校挂职干部、村第一书记高蔷,伊庄镇副镇长宋楚楚和村组干部一起对黄桃深加工进行深入市场调研,最终与徐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知名食品加工厂合作,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将黄桃加工成冻干黄桃食品,并注册了“伊口桃”商标。冻干食品被誉为宇航员食品,冻干黄桃放入牛奶或水中,很快就恢复鲜桃口感,备受年轻人追捧。
9月份以来,“伊口桃”冻干黄桃依托网络平台,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淘宝、微店、朋友圈、“网聚青力量 助农促消费” 江苏共青团助农丰收直播节、网红直播带货等方式,线上销售火爆,不到一个月时间,销售额就达21万元。
路山村走出扶贫新路子,黄桃“红”了,老百姓脱贫致富的路子宽了。“在黄桃滞销的情况下,我们生产出健康养生的黄桃干,种植户没有受到经济损失。”路振荡说。
在邳州市土山镇刘井村,赫赫有名的刘井粉丝已经成为邳州人餐桌上的常客。原来的粉丝在仅保留在原始生产线,而“刘井粉丝”品牌创始人吴建玲退休后回到家乡刘井村,创建了金冠食品厂,把传统工艺与现代制造技术紧密结合,让“土味”粉丝变成了精美高大上的精加工产品。
今年6月,邳州14个镇一把手直播带货,为金冠食品厂带来了新的销售增长点。“那一天带了500多单,效果很好,看后台大家都说粉丝口感很好,别的地方买不到。一下让我们家的‘刘井粉丝’成了网红产品。”吴建玲说。
在网络平台的带动下,刘井粉丝从粗放型转到精包装销售上,制作过程更加精良,粉丝的价格也不断攀升。土山镇刘井村村支书刘继芝介绍,刘井粉丝是刘井村的支柱产业,几乎家家户户做粉丝、卖粉丝,每年的产量在2500万公斤左右。政府不仅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平台上的宣传,还帮助群众找销路。每到秋季,村里就像一个大型人才市场,吸引着周边村民前来务工。“每天不低于100元,重一点的活每天180元。”刘继芝说,在这些务工人员中有不少阳光贫困户,在粉丝厂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脱贫奔小康。
在位于故黄河畔的丰县范楼镇,这里的齐阁村素有“牛蒡之乡”之美誉,现有七家牛蒡加工企业,“我就是村里第一批靠牛蒡种植致富的人,刚开始种植牛蒡两三亩,那时七八元一斤,后来发现是个好路子,我就扩大了种植规模,带动父老乡亲一起致富!”村民王迪坤把他通过牛蒡种植,突破贫穷走上致富路的故事向记者娓娓道来,牛蒡加工产品近年来更是风靡市场,主要生产牛蒡茶、牛蒡酱、牛蒡酵素等六大系列30多个品种,除了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远销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丰县牛蒡产业实现了从家庭式到规模化产业化、从人工种植到机械化科技化、从单纯种植到产品深加工到形成特色品牌。目前,全县牛蒡种植两万余亩,带动4.47万户、10.69万名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