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抗美援朝战场上相识相恋,他们一起走过68年
2020-10-16 18:49:00  来源:紫金山新闻  
1
听新闻

1952年,在一次志愿军39军116师司令部政治部共同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首长表扬了通信科长魏斌,同师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干事李森从此就记住了这位英勇帅气的年轻小伙。

“那时我22岁,她19岁,一晃竟快70年过去了。”10月12日,记者慕名拜访江苏省军区南京第十四离职干部休养所的魏斌、李森夫妇,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岁月钩沉,往事浮现。

魏斌与李森二人重新戴上纪念勋章

脚趟冰水过河 一夜歼敌千余名

赴朝参战的三年里,魏斌印象中打得最惊心动魄的一仗,就是临津江战斗。“1950年12月13日夜里,我师奉命从平壤出发,全师指战员赤足裸腿涉过冰凉刺骨的大同江,上岸后向南急行军。”魏斌记得,一连5个夜晚志愿军们顶风冒雪、翻山越岭,于12月17日天亮前才到达临津江北岸,肃静地进入北岸的山林和零落的山村里宿营,为突破临津江防线备战。

“选择信号发射(地)点很重要,此次突破临津江防线,在东西宽约2500米我师的进攻出发阵地上,有4个突击连(尖刀连)同时发起冲锋,4个突击连(尖刀连)必须同时清楚地看到发起冲锋信号。”魏斌说,当时他亲自选择了突出于全师阵地最前沿一个高耸的小山包,上有松林覆盖,作为信号发射点,选好后向师参谋长报告。师参谋长同意并主动提出调1挺重机枪、250发曳光弹与信号弹同时射向夜空。他听了既高兴又感动,高兴是因为这将是多么明亮、多么耀眼的信号,感动是参谋长对通信工作细致入微的关心。

魏斌和战友在调试通信设备

1950年12月31日16时40分,5颗绿色信号弹从师阵地最前沿的小山顶上腾空而起。“霎时,师、团炮群齐声怒吼,一排排炮弹呼啸着飞过临津江,南岸敌阵地变成一片火海。这是我师入朝参战以来第一次在一次战斗中集中这么多的炮火,信号准确无误至关重要。”魏斌回忆,当天17时03分,两支信号枪同时从两个信号发射点对空发射绿色信号弹,250发曳光弹也从重机枪管飞升夜空,有线电话、无线电话同时传达时任师长汪洋下达的步兵发起冲击的命令。全师4支尖刀连在激昂的军号声中强渡临津江,向南岸敌防线勇猛冲击。无线电步话机员身背步话机,腰挂自卫手榴弹,紧跟尖刀连长身边。

从1950年最后一天的黄昏,到1951年元旦拂晓,39军116师胜利地突破了临津江敌防线,摧毁了敌纵深防御体系,歼敌1000余名,将战线向敌纵深推进15公里,前进到战前军指定的卢坡洞、直川里一带,胜利完成作战任务。魏斌和通信官兵们以自己的智慧、勇敢、鲜血和生命,保障了各级首长指挥,沟通了部队联络,保障了战斗胜利。

在雪地的魏斌

抗美援朝战场上萌生的爱情

提起为什么独独选择了魏斌,李森说,“我们那个年代的择偶标准最重要的就是工作表现,战场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性,我看到他的请功表后对他的印象很好。”

“在战场上不允许谈恋爱,也没心思,直到停战前,我们才和对方表达了心意。”魏斌告诉记者,李森是全师第一批入朝作战志愿军中唯一的一名女同志,李森虽然年纪小,但是思想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受到不少优秀男同志的青睐。说着,魏斌还拿出了二人当年的结婚照。“从朝鲜回来,停战以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4年5月1日,我们和其他五对新人在部队举行了集体婚礼,穿着老式军棉袄拍下了这张结婚照。”

魏斌李森夫妇的结婚照,拍摄于1954年5月1日

照片是2寸黑白照放大的,虽然模糊,但不难看出年轻时的李森外表有多么出众。“这照片不能洗彩色的,因为我们没有罩衣,一件军棉袄要从十月穿到次年五月,领子、胸前、袖口全是污渍。”李森说。

怀念昨日战场上“最可爱的战友们”

李森的心思如她的外表一样细腻整洁,时隔70年,军功章、证书、朝鲜小朋友亲手绣的手绢、印有“赠给最可爱的人”的茶杯……都被她一一从朝鲜完好的带回来并珍藏了起来。

一封来自广西梧州的慰问信

“这些是从全国各地寄到朝鲜战场的慰问信。”李森从中拿起一张泛黄的“作文纸”,上面写着“你们为了保卫世界和平,保卫祖国领空,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给敌人以致命的打击,我们要向你们学习,不怕任何困难。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完成我们的学习任务,准备将来为祖国,为人民贡献出一切力量。”落款是梧州女中队部第一中队第二小队47班队员梁少棣。李森说,她非常珍惜这些慰问信,当时行军条件艰苦,她把从美军那里缴获的雨衣剪成小块包在最里面,外面包上捡来的硬纸壳,还要再裹上棉被,一起放在背包里,才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在坑道看报的李森

魏斌和李森本该各有一只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字样的茶杯,但随着几次搬迁和时间的流逝,只留下了一只茶杯。几年前,李森还捐了几份慰问信原件和慰问品给陆军第三十九集团军军史馆。

两位老人偶尔会把这些老物件拿出来整理一下,每当看到这些老物件就会想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起牺牲的战友们。

李森从朝鲜带回来的印着“赠给最可爱的人”的茶杯

“跟我同屋的一个战友,明明2分钟前还在一起说话,他刚跑出屋子,敌人的凝固汽油弹就突然从空中投来,牺牲的时候还很年轻。”李森向记者介绍,凝固汽油弹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武器,在引爆的一瞬间,就像翻倒的钢水一般向周围喷溅,如果有一小滴喷射到皮肤上,除非用刀割掉这块肉或者砍下整条手臂,否则它会一直燃烧甚至深入到皮下组织。“我看到他的遗体时,整个人都被烧焦了,身上的衣服看起来却很完整,一碰衣服立刻化为灰烬飘散在空中。”战友的牺牲给李森留下深深的悲痛 。

李森从朝鲜带回来的慰问丝巾

魏斌说,他们还是很怀念在朝鲜战场的日子。“ 再苦再难,但都坚持了过来。年轻人也一样,要乐观向上,要肩上有担当,心中有责任。”采访的最后,记者问到有什么想对当代青年说的话,老人如是说。

南报融媒体记者 余梦娇

通讯员 缪锦蓉

【人物简介】

魏斌(正军职离休干部),男,汉族,江苏泗阳人,电子工程学院原院长,1928年7月出生,1945年2月入伍,1943年入党,参加过淮阴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豫宝战役、解放广西战役和抗美援朝等。历任报务员、报务主任、电台队长、通信处长、训练部部长、校长、院长等职,1989年6月离休。获独立功勋荣誉章、解放勋章和朝鲜国旗勋章,解放战争立小功四次、大功一次、抗美援朝立三等功一次。

李森,女,汉族,北京人,1931年1月生,1949年3月参军入伍,1950年10月作为第一批抗美援朝志愿军入朝,担任志愿军39军116师政治部宣传科宣传干事,1954年转业,在北京、重庆、合肥等地中学任教,评为高级教师,1988年离休。

标签:
责编:戴凌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