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国庆之际,让我们听听来自宿迁的普通工作者如何向祖国表白。
把担当扛在肩上
我和我的祖国:
作为中国人,我为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作为社区干部,我更应该明白权为民所赋,必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负群众所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扛在肩上,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
董文倩是徐州丰县人,嫁到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同义村成了一名“宿迁媳妇”。2017年8月,在孩子刚满一岁时,董文倩应聘上了宿豫区仰化镇的“返乡兴村新村干”,2018年7月转正任仰化镇同义村村委会主任。从一个没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小白”到“村务通”,董文倩靠的就是用心,“我有一个四字秘诀‘看听问做’,刚到农村工作的时候,的确很多事情都不懂,尤其是面对纠纷类的问题,不知道如何插手,我就尽量少说话,跟在老党员的后面看,看同样的事情人家是怎么处理的,平时遇到不懂的事情就及时去问,再遇到事情的时候就自己学着去做。”在同义村工作的两年时间中,董文倩快速成长起来。
2019年8月,因工作调动,董文倩来到仰化镇涧河社区任党委副书记兼涧河片第一网格网格员,因为有过在村里工作的经验,网格员的日常工作对董文倩来说得心应手,再加上她热情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很快和网格中的群众打成一片,哪家有需要,群里喊一声,她便服务上门。因为她对老百姓的有求必应,大家有事就喜欢找她,并对她的称呼渐渐发生了改变,“刚来的时候,大家都叫我董书记,后来又叫我小董书记,现在他们都喊我文倩,我心里挺开心的,当叔叔阿姨们叫我的名字,我就感觉像一家人一样,特别亲切!”董文倩说。
“宿豫区十大最美网格员”、仰化镇年年的“优秀党员”、“宿豫区优秀志愿者”、“新长征突击手”……这一个个荣誉见证了董文倩的成长之路,“我是党员,也是一名年轻的基层干部,要有主动作为、勇于担当的工作意识。荣誉既是肯定,也是鞭策,这一本本证书和奖章都是老百姓对我的信任,也是我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董文倩说。
忘我工作为国庆献礼
我和我的祖国:
国家繁荣,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江山不老,祖国长春。值此国庆、中秋佳节之际,祝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繁荣昌盛。
卓瑞,出生在宿迁市宿城区蔡集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现就职于江苏恒宇激光设备有限公司,任研发部主管。
2007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职于青岛一家从事办公自动化设备研发制造的韩资企业。在这家企业,他有幸到韩国总部进行为期近2年的研发培训,为他以后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2年年底,为了照顾家庭,卓瑞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就职于一家从事数控机床研发制造的民营企业。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在数控机床设备的研发设计上有了一定的突破。
2018年年初,一次偶然的机会,卓瑞接触到激光切割设备,发现激光类数控机床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于是他又“跳槽”到江苏恒宇激光设备有限公司。2020年年初,公司中标北京三一重工集团超大型激光切管机项目,因为目前国内市场上没有这么大的设备,没有任何类似的设备可供参考借鉴。“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为了这个项目,卓瑞和同事们经常熬通宵,有时连家都不回。国庆前夕,在北京三一重工桩机厂房内,公司研制的HT13063激光切管机得到了北京三一重工集团领导的认可,也给国庆献上了一份厚礼。卓瑞深有感触地说:“回家乡工作大有作为。”
点亮祖国灿烂的星空
我和我的祖国: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干部,我的生命没有耀眼的光华,也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在发展经济、建设乡村的进程中,我愿做一颗星星,与千万同胞点亮祖国灿烂的星空。
被列为“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的丁窑村,地处宿迁市泗阳县的最北端,原属里仁乡辖区,今年7月,区划调整并入爱园镇。第十七届宿迁市十大杰出青年张凡,是丁窑村的党支部书记。
2018年8月入职“返乡兴村新村干”时,张凡只有24岁。到村任职伊始,她就承包了100亩蔬菜大棚,完成了从一名打工白领到一名大棚蔬菜种植能手的“土味转换”。在2018年11月举办的泗阳县返乡兴村新村干创业大赛中,张凡获得了全场第一名的好成绩。截至2018年底,全村535户家庭中,依然有132户建档立卡低收入家庭,村集体经济收入只有17.55万元。
2019年,丁窑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与上一年相比,增长了2倍多,达到60多万元,2019年度,丁窑村获得了“宿迁市脱贫示范村居”。今年上半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0多万元,预计比去年稳中有增。
身在好时代感受好生活
我和我的祖国:
“很幸运生在这个美好的时代,感受着时代的美好,希望祖国越来越强大,也希望自己能帮助更多的村民把生活变得更好。”
42岁的邵海云是宿迁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妇联副主席,2018年4月,被选派到市委驻宿豫区帮扶工作队,担任陆集镇义合村第一书记。
两年来,邵海云协调单位投入资金58万元,用于标准化厂房建设、发展“三来一加”项目、固定资产投入等,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8年的19.69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30.36万元;全村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共95户282人去年全部脱贫。
“扶贫不能是单纯的送钱送物,扶贫更重要的是‘扶智’改变他们的思想,教会低收入农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才是真扶贫。”邵海云说,只有真正了解他们想要什么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邵海云决定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她先带领村干部外出学习先进经验。经过她的努力,成功招引外地客商投资300多万元,流转土地1000亩用于藕虾套养,成立荷塘月色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大户+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带动了当地百姓和低收入农户家门口就业30余人。
“每人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既不耽误农活,也不影响照顾老人孩子。”邵海云说,解决了这些问题以后,很多留守的妇女在家门口有了工作,生活自然有了奔头。
(速新闻记者 王敏杰 张长生 毕传国 裴凌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