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共享共治共生,老胡同里有新事儿
2020-09-30 11:23:00  来源:荔枝新闻  
1
听新闻
 

说起北京,就不得不提胡同。二环里蜿蜿蜒蜒的窄巷串起了一个个四合院,它们既是古老北京城的魂,更是北京人的根。当北京CBD的高楼幕墙在金秋的阳光下闪闪发光时,那些老城的胡同以及巷腹的四合院却一度仿佛老北京的“遗珠”,并未赶上这个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速度。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如何擦亮这张“金名片”?几年来,北京东城区老城整治工作通过一系列的改造“组合拳”不仅为“破旧”的老胡同注入新的活力,而且曾经盼着搬迁的“老北京们”也不想走了。说起胡同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是他们用得最多的词,东城区交出了一份自己的答卷。

雨后的雨儿胡同20号院

优化环境,改造好胡同设施

连晴不知夏去,一雨方知秋深。

国庆节前夕的北京,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下了将近一天才渐渐停止,东城区南锣鼓巷旁的雨儿胡同被洗刷一新。66岁的李长林在胡同20号院住了一辈子,丝瓜藤葡萄架下,青砖地面干干净净,连绵的雨水落地就顺着线性排水槽淌走了。院子深处,有厨有卫的一居室方便卫生。小院外,雨过天晴后湛蓝的天空洒下一抹阳光,透过窄巷里的树荫,映衬着修葺一新的朱漆大门,在青砖灰瓦间格外迷人,这条“不停车胡同”不时引得游客驻足拍照。

就在六年前,下雨还是不少胡同里老北京人的梦魇:“外面大雨屋里小雨,紧着披个雨衣上房找漏,上个厕所还得蹚水去胡同口,现在这都不算事儿了。”李长林笑着回忆着,从前的20号院子不仅杂乱,还违章挡路过道狭窄、房屋漏水电线乱接,上个厕所顶风冒雪都得奔到胡同口,遇到南锣鼓巷游客多还要排队,早点拆迁搬走是他们全家的愿望。

这样“空中蜘蛛网、地下老鼠洞”以及充满私搭乱建等顽疾的胡同在东城区有504条,其中历史文化街区348条,“旧的推倒了建新的”,这种模式对崇雍大街、簋街、南锣鼓巷、王府井等重点地区的胡同行不通。2017年,东城区在北京市首创为街道配备了责任规划师队伍,定下了“杜绝大拆大建,进行整体保护和修缮”的基本原则。

焕然一新的胡同设施

“以前老胡同里也有公共厕所,但是我们南锣鼓巷地区是商户街,游客多,居民如厕也要排队,相当困难。”交道口街道居委会委员张校见证了胡同生活的顽疾一一被破解,公厕升级、通畅下水、拆除违建、新增商业网点……具备条件的平房住户实现了“如厕不出院”,2万余公里架空缆线被清理,东城区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基本无凌乱通信架空线的地区。

为了彻底解决老旧平房燃气取暖安全隐患,东城区还打造了电能替代项目,用李长林的话说就是“家里现在都是电采暖,天冷也不用烧煤了,厨房配了电磁炉,年纪大了也不用担心换煤气麻烦了。”

民生为本,建设好“胡同人家”

人口多、房子少是四合院的特点,如何扩大人均生活空间改善居住条件?2015年,东城区开始探索胡同“共生院”模式,为老城保护打开了一条新思路。根据这种模式,大杂院内的居民可以自愿选择“去或留”,腾出来的空间被重新设计,让胡同居民共享或引进新人、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实现新老建筑共生、新老居民共生和文化共生。

雨儿胡同30号院是一座公房院,原是清朝值年旗衙门马厩,共有南中北三排房14户居民,70岁的崇宝才一家住在院落顶头,“家里一间屋没客厅,来亲戚串门一起吃饭就在屋里边挤挤,没办法,就这么一条件。”提起改善居住条件的心情,老人小声地说“盼星星盼月亮”。

修葺一新的“共生院”

经过试点腾退,崇宝才送走了一家又一家的老邻居,院子里的违建陆续被拆除,人口密度降低了。留下来的居民生活如何改善,腾出来的房屋又该怎么利用?

东城区创新了申请式改善政策体系,给空置房屋配置现代化的厨卫设施或重新改造成起居室,变成厨卫模块或居住模块租给有需要的留住居民,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一开始我们是按照(人均)6平米的(居住)标准,后来打造了一个样板间,居民们认为太小了不适合,我们又反复研究,最后推出(人均)8平米得到了居民认可。”南锣鼓巷地区四条胡同修缮整治项目现场指挥部办公室负责人卢涌介绍。

如今,这座试点的“共生院”不仅外观焕然一新,还有了新的名字“雨儿人家”。走进带视频通话门禁的铜环红门就能看到古朴的影壁,院子南中北三排房子古色古香,青砖铺地、窗棂红艳,墙上的黑板报、摄影展各具特色,没事的时候,崇宝才和邻居们喜欢坐在门前的廊架下喝茶,院子里的石榴树硕果累累,天棚上的葫芦、丝瓜长势喜人。

崇宝才老人的小院

2019年底,修葺一新的小院迎来了一群年轻人,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社区治理项目专员们开始每天早来晚归在院子里上班,把空置的房屋打造成了“槐香客厅”“议商暖阁”“文馨书馆”等活动室。“我们平房院的居民家里会客空间比较小,比如槐香客厅里有厨房卫生间,就像我们家里的客厅一样,如果居民家来了亲戚朋友坐不下,就可以跟我们预约,厨房卫生间都可以用,直接在共享院聚会”,社区治理项目专员肖今介绍。除了会客,居民们还可以来读书、看报、议事,志愿者也会定期为街坊们义务理发。

胡同居民的共享客厅

2019年12月27日冬至,30号院的“共生院”正式运营,第一件事就是把院子里搬走了的老住户们请回来包饺子,热热闹闹的饺子宴上,老街坊们反响热烈,“虽然那天特别的冷,但是老住户们回来真的都是热泪盈眶,看到院子被改造这么好,一起回忆以前的岁月,确实是留住了乡愁。”北京通合行业建设参事服务中心社区治理项目专员肖今介绍,“共生院”已成为老城保护复兴、胡同院落改造的重要模式。

共治共享,传承好胡同文化

如今,东城区的历史风貌区修葺一新,沿着元明两代古河道恢复的玉河、三里河静静的流淌,“水穿街巷”,小桥倒映,芦草依依,人们依河而居;“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景致也渐渐回归,胡同居民们也迎来了现代生活。环境好了,大家想着一起动手,共治共享,“小巷管家”“花友汇”“周末卫生大扫除”……东城区推广的一系列公众参与平台,让胡同里的居民们自己做主胡同事儿。

东城区的玉河水穿街巷

李长林和老伴是最早一批“小巷管家”,只要有空他们就会上胡同里转转,“没什么不好意思的,都是为了胡同,冲着这么好的环境,这就是责任,放你一马放我一马不都乱套了。”谁违规乱停自行车,谁没按位置乱丢垃圾,看似家长里短的小事这些“小巷管家”都要过问。

胡同的事情自己当家做主。每个月,福祥社区的“小院议事厅”里,街坊们讨论得火热,改造提升过程中垃圾分类怎么做,小区停车怎么搞,安装什么样的路灯才符合胡同风貌,宠物粪便箱该如何放置等改造细节也在居民们讨论后得以拍板“出炉”。

通过共享共治,2017年以来,东城区各个街道社区的居民们自发成立了停车自管会,先后打造了39条“不停车”胡同和北京市首个“不停车”街区,“胡同内无车惊扰、胡同外规范停车”成为现实。胡同居民都说,“共享共治不仅增强了胡同主人翁感,更增强了参与感和幸福感”。

“不停车胡同”宽敞整洁

当“门当”“户对”装点的府宅渐退奢华,幽深的胡同焕发出“新颜”:“架空线入地”,胡同的天空敞亮了;“胡同不停车”,居民的生活安静了;“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胡同的环境变美了;建设“共生院”,胡同的资源活了……“水穿街巷、庭院人家”,昔日拥挤不堪的胡同华丽转身,古老的四合院焕发出生机,更让这里的居民们过上了小康新生活。(荔枝新闻记者/倪志新、赵立孟 摄像/许迪侃后期包装/陈嘉骏)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