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轫于无锡的“四千四万”精神,是当年乡镇企业艰苦奋斗、敢闯敢拼的精神写照,不断推动老一辈企业家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同样也影响着来锡创业奋斗的年轻人。20多年前,“打工仔”谢家学从四川来锡创业。在无锡这片沃土上,他一路飞驰,实现企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制造到走出国门的华丽蜕变。
2018年底,被誉为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的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在这项举世瞩目的超级工程中,雄宇重工集团为大桥量身定制的“超长桥梁专用吊篮”及智能清洗设备,让雄宇吊篮一战成名。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雄宇集团的创始人谢家学曾经是一位四川来锡的“打工仔”。
1992年,谢家学高考落榜后,带着东拼西凑的100元钱,从四川的小山村辗转万里来到了无锡。这一年,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发展驶上快车道。机遇无处不在,但是对于初来乍到的谢家学来说,一没有人脉,二没有资源,就连最基本的语言关都过不了。要想在这个城市生存下来,谢家学想了很多办法,走过了不少弯路,吃了很多苦头。出路在哪里,未来在哪里,年轻的谢家学陷入了迷茫之中。
“当时特别喜欢看杂志,无意中读到了日本邮政大臣野田圣子的励志故事,有一段描述让我感触很深。说的是她在酒店做服务员时,一遍遍擦洗马桶,直到马桶干净到能直接喝里面的水。”这篇名为《 从服务员到日本邮政大臣》的文章给了谢家学信心和勇气,他立即停止了抱怨,抛弃了当初想靠倒买倒卖赚快钱的想法,一头扎进了五金厂,从一个普通的铣车工做起,边学边干、边干边学,一干就是十来年。
虽是做铣车工,谢家学却和其他“ 做一天活儿拿一天工资”全凭卖苦力赚钱的工友不一样。“繁重的劳动之余,别人都去休闲娱乐,我就自己去做试验,把机床打开,钻研技巧和门道。”仅仅用了15天时间,他就把一般人需要花上3个月才能熟练掌握的技巧全部学会,正式出师了。
正是在五金厂,谢家学第一次接触到了“吊篮”的生产,也被这个能在高楼大厦外墙上自由升降的“大家伙”吸引,由此结下了不解的“吊篮”情结。吊篮行业准入“门槛”低,产品同质化严重,业界并不看好公司,认为它是“短命企业”,是一只不起眼的“蚂蚁”。不过,谢家学认定吊篮这只“小蚂蚁”只要做得好,也可能成为“巨无霸”。
2004年,谢家学决定自己闯一闯,创办了无锡雄宇建筑机械有限公司,一反同行在家坐等生意的做法,主动出击,率先在无锡火车站出口处竖了一个很大的广告牌,并安排专人全天候接站,客户一到无锡就被专车接到“ 雄宇”工厂。这时候,公司负责人会带着客户仔细参观工厂,并将“ 雄宇”产品的特色详尽地告知客户。就在大家以为接下来就是洽谈采购事宜的时候,谢家学使出了一记“ 怪招”——把客户送到其他吊篮企业去考察,让客户充分比较后自己做决定。
与此同时,打小性格犟强的谢家学不服输,跑遍了全国进行系统的市场调研,带领团队筹资金、搞技术,千方百计研制出多个新产品。
“工人在吊篮上安装的时候,是很危险的。当时我们就想怎样才能充分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呢?农村电线杆旁边的一种固定绳索装置,给了我们启示。”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反复改进技术,2011年雄宇自主研发的锁绳器投入市场,让吊篮的安装速度缩短一个小时,安全性也大幅提高。正是这项研发,让整个行业看到了雄宇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善于突破,一路创新,终于打开了新局面,而谢家学此刻想到的却是如何跳出低水平的恶性竞争。他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带领团队先后成立了江大&雄宇吊船研究所、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等,每年投入600多万元经费用于技术创新。
通过产学研合作,企业还开发了清洁、模具汽配等设施,先后获得几十项国家级高新技术专利。如今,雄宇重工集团再一次跳出单一生产模式,发展成集科研开发、生产、销售、租赁、服务于一体的现代企业集团,业务延伸到楼宇智能装备、清洗机器人等众多领域。 如今,雄宇集团的产品已经占据了无锡60%的市场份额,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19年,全集团营业收入达到1.6亿元,2020年计划达到4亿元。企业还参与高处作业吊篮、擦窗机国家标准的修改修订以及多个行业标准的制订。
当年不起眼的“小蚂蚁”已经发展成为行业领跑者。“在2004年刚创业的时候,我就听过‘四千四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一直引领着我、鞭策着我,千方百计,不畏艰难,靠自己的创新不断去突破,最终步入行业的最前端!”
记者:刘可铄 许娇 姚季栋 李佳 刘振宇 葛敏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