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一个创新项目,黄河故道粮食增产超三成
2020-08-13 18:15:00  来源:盐阜大众报  作者:夏恒瑾 曾路婵  
1
听新闻

【导读】

耕地是农业之本,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质量水平高低事关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中央将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作为重大农业措施写入中央1号文件,先后提出“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大规模推进农村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等工作要求,推动了全国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工作。

▲项目验收现场

“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项目选址地处黄河故道沿线的界牌镇三坝村,历时3年,项目成功通过现场验收。这一项目打开了江苏省探索在粮食主产区,系统化提升中低产田耕地质量的“大门”,其研究思路与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亦有较高推广参考价值。“项目旨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综合性解决方案,不仅推动技术进步,更多地解决省工节本问题。”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土壤肥力研究室主任汪吉东对项目十分看好。

起缘——土壤贫瘠限制经济发展能力

黄河故道是黄河长期南侵夺淮入海留下的黄泛故道,西起河南省兰考东坝头,流经豫鲁皖苏4省,至盐城市滨海县入海。

在江苏境内,黄河故道西起丰县二坝,流经徐州、宿迁、淮安、盐城4市14县(以下简称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在滨海县滨海港入海,斜贯苏北大地,全长496公里。

一直以来,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土壤较为贫瘠,沙粘互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加上农田标准偏低,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基础设施薄弱,故道沿线农业生产能力弱,贫困化程度较高,而且彼此联片,经济社会总体发展相对滞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洼地”。

2016年黄河故道地区耕地质量平均等级为6.2级,远低于全省平均3.9级。境内中低产田1330万亩,占全境耕地面积的64.5%,约占全省中低产田总面积的70%。同时,境内还有几十万亩荒地可以开发,是江苏省重要的耕地后备资源。尤其是滨海县,作为全省黄河故道沿线14个县(市、区)中最下游的一个县,全境均受到黄泛冲积物的影响,境内耕地土壤不同程度存在砂、瘦、瘠、薄等基础地力低下问题。

“耕地综合产能偏低,导致农民收入较低,这也成为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汪吉东是省第十一批科技镇长团成员,挂职在滨海县农业农村局,他也是“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项目的课题负责人之一。在他看来,开展黄河故道沿线地区中低产田地力培肥,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该区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的和谐稳定。

为响应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对耕地质量提升的需求,2014年在省农科院资环所倡议下,资环所和沿线地区盐城、淮安、宿迁、徐州四市耕保站(土肥站)自发成立黄河故道地力提升技术攻关与成果推广协作组,充分发挥现有耕保系统推广体系作用,共享耕地质量动态变化数据,定期会商解决技术难题。协作组重点开展黄河故道沿线地区耕地土壤质量和农业环境基础性、长期性监测,依据监测结果,结合当地农业部门耕地质量建设项目实施,开展耕地质量提升相关研究与推广。

▲当地农民在整理土地

目项——多管齐下夯实绿色农业发展基础

“我们滨海位于黄河故道下游,耕地面积150万亩,地面高程从10.5米至0.5米,分布三大土种,土质从砂至粘,土壤肥力低,障碍类型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滨海县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站站长刘永对当地土质再熟悉不过,当得知省重点项目落户滨海时,他十分高兴。

协作组以滨海县为项目核心区,针对不同障碍类型,研究集成适合黄河故道沿线地区的中低产田培肥地力技术,并结合相关配套技术进行推广应用,沿线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项目及资金扶持,持续实施一批耕地质量提升类项目,全面推进秸秆还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深耕深松等工作。

经项目组协商,由省农科院牵头,经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支持,申报实施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等项目。“以项目实施为载体,还邀请江苏省耕环站、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科院南京土壤所、南京宁粮生物肥料有限公司等单位加入技术攻关团队,明确各自研究课题,研发集成适应本区域不同障碍类型的中低产田地力培肥技术和新型肥料产品,为区域地力培肥技术示范推广提供技术支撑和产品支持。”在滨海挂职3年多,汪吉东一直呆在一线,对项目十分熟悉。

项目实施期间,沿线地区耕保站(土肥站)按照职能分工,在协作组指导下,市县镇村“四级联动”,上下一心,合力示范推广地力培肥技术。“顾爹爹,您这田里的玉米可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多施肥了,让它自己长就成。”8月10日上午,滨海县界牌镇农业知识推广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吴兴雷在界牌镇冲边村的耕地保育综合示范基地,详细指导村民种植玉米的注意事项。“去年用了您教给我们的玉米大麦旱旱轮作方法,现在土壤比以前肥了不少,玉米增收了300多斤哩。”顾培清一脸高兴地跟吴兴雷说着田里的收成。

为了培育出土层深厚、结构合理、养分均衡、生物多样的耕作层,冲边村耕地保育综合示范基地采用玉米免耕下秸秆和菇渣还田结合有机无机配合的技术模式。“菇渣和炭基肥料定量还田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去年村里实验田的小麦和玉米亩产都达到1000斤,综合算下来田里的亩产比以往提升了30%。”吴兴雷说,目前旱旱轮作示范面积500亩,辐射面积达15000亩,下一步准备在全村推广,带着大家一起把粮食产量提高。

2017年至2019年,滨海县农业部门共建设新增千亿斤粮产能规划田间工程29万亩,项目核心区共建设各类高标准农田27.5万亩,2019年底核心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95.8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3.5%。

▲农机在实验田里施肥

范示——典型引路放大辐射推广效应

经过3年实验,在刘永看来,开展黄河故道沿线地区地力增肥技术研究与推广,培肥中低产田,提高耕地产出能力,推广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8月10下午,界牌镇吉港村二组村民顾其文像往常一样到田头查看水稻长势,尽管今年夏天雨水多,不利于水稻生长,但因为田里用了秸秆深埋阻隔和轮作休耕,现在水稻生长得比往年好。“今年这么大的雨水要是搁在往年,地里施什么肥都没用,水稻哪能长这么好。”看着200亩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顾其文喜笑颜开,逢人就夸省里实验项目推荐的技术好。

好项目好技术离不开宣传推广。滨海县农业部门积极应用“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进行推广,开发掌上APP,为农户实时查看农田地力情况和针对性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供了平台支持;利用“江苏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手机客户端(农技耘APP)”专家问答等平台,及时回答农民和基层干部的相关问题,宣传普及耕地质量提升技术知识。

“每年夏种、秋种前关键时期,我们都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话、网络、短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加大宣传。”刘永打开手机展示信息,耕地土壤检测和施肥建议信息都点对点精准推送至耕地所属农户手机上,指导农民针对性培肥。他说,全县每年推送信息达53万条,方便农户查询保管耕地信息,有效克服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现在全县提升耕地质量氛围浓烈,技术推广应用率和覆盖率不断提高。

▲在实验田放置外源有机物做测试

黄河故道沿线14个县(市、区)还都编写《耕地》作为耕地地力提升工作和农业供给侧改革“词典”,为政府决策和广大农户土壤培肥提供指导。“在开展耕地质量提升工作中涌现出一批典型,很多种植大户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刘永介绍,滨海县建立了国资农旅集团,建立基地和粪污处理中心,示范带动周边农户开展地力培肥;位于界牌镇的江苏黄河湾绿色科技有限公司筹措社会资本,建立土壤耕作层剥离区地力培肥试验示范基地。正是通过典型引路,放大了项目辐射推广效应。

3年来,“粮食主产区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综合解决方案”项目以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为基础,摸清区域内不同类型耕地的理化性状,针对不同类型耕地的障碍因子,农科教企联合协同攻关,集成推广适合黄河故道沿线地区中低产田地力培肥技术模式,采取“多方协作、部门主推、企业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因地制宜采取“改”(改良土壤)、“培”(培肥地力)、“保”(保水保肥)、“补”(因缺补缺)等措施,实行硬件与软件配套,有机与无机结合,农机与农艺融合,集成推广地力培肥技术,显著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为黄河故道沿线现代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版图片由受访部门提供)

标签:
责编:路航 崔欣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