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三杰”:五四运动中的江阴力量
何洁琼
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历史的天空。今天,当我们重温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不由想起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一批发起新文化运动的能人志士。在这支队伍中,有一股让我们为之骄傲的江阴力量,他们是被誉为“刘氏三杰”的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从五四运动前夜到20世纪80年代,刘氏三兄弟前赴后继,不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为弘扬和发展祖国民族文化呕尽毕生心血,他们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产。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教我如何不想她”
草长莺飞的季节,带着对“刘氏三杰”的敬畏,记者来到位于西横街的刘氏兄弟故居,和四周嘈杂的环境相比,这里显宁静而庄重。经由大门进入主厅,在朝南的耳房中,一张刘半农亲自设计的书桌摆在靠窗位置,这是刘氏兄弟故居筹建之初,从北京大学收集来的,算是将刘半农的气息带回了故土。凝视这张历经岁月打磨的书桌,仿佛能看到一百年前在书桌前奋笔疾书,为五四新运动摇旗呐喊的刘半农的身影。
刘半农,江苏江阴人,1891年5月29日出生于西横街,著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市博物馆副馆长刁文伟研究刘氏三兄弟多年,在他看来,刘半农属于新文化阵营中的“激进派”,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对统一国语、小说、杂文、白话诗、歌谣、翻译等方面的突破和创新,在这其中,他和刘玄同合作演出的一场“双簧戏”、“她”和“它”字的创造是那场运动中的亮点。
刁文伟介绍,1918年,钱玄同化名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刊登了一篇《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文章,提出了反对文学革命以及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主张,顽固地维护封建伦常,恶毒攻击白话文学。而后,刘半农撰写了《复王敬轩书》一文同时在《新青年》上发表,在这篇文章中,刘半农嬉笑怒骂、条分缕析地逐一进行了批驳。这出“双簧戏”是新旧文学论争中的著名事件,有力地推动了文学革命的进程,许多青年学生在此影响下接受了新文学的观点和主张,充分表明了刘半农坚定的文学革命态度和战斗精神。
刘半农卒于1934年7月14日,年仅44岁,虽然英年早逝,但他取得的成就和贡献,足以彪炳史册。中国新文学研究的先行者苏雪林在《东方曼倩第二的刘半农》一文中这样评价刘半农:“五四前后,他却是一位才名藉藉,锋芒显露的人物,虽不足与陈、胡方驾,却可与二周并驱。事实上他对新文学所尽的气力,比之鲁迅兄弟只有多,不会少。”
一门三杰,刘氏三兄弟留下宝贵文化遗产
刘半农共兄弟三人,除他之外,二弟刘天华,三弟刘北茂也在各自领域卓有建树,他们对于理想穷尽一生的热爱、追求和发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天华文化中心北广场上,有一组刘天华雕像,每每从雕像前经过,总能感觉到一曲《光明行》在耳畔响起。作为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奠基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刘天华对于传统中国音乐及民族乐器改革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是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
刘天华从小受民间音乐熏陶,学习胡琴、箫、琵琶、筝等表现出惊人的音乐天赋。17岁时,刘天华考进上海开明剧社的乐队,更广泛地学习了各种西洋乐器,并开始尝试用音乐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1915年父亲去世,自己又患病、失业,在贫病交加中刘天华自学二胡。他从作曲章法和演奏技法上创新,创作出了一曲既凄清婉约又充满抗争意味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该曲对于二胡艺术发展起到了脱胎换骨的作用,令二胡这种不登大雅之堂的乐器走上了艺术舞台,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代表。
刘天华的音乐创作成就,主要在民族器乐曲方面,共作有《病中吟》《良宵》《光明行》等十首二胡曲、三首琵琶曲、一首丝竹合奏曲,编有四十七首二胡练习曲、十五首琵琶练习曲,还整理了崇明派传统琵琶曲十二。此外,在改良二胡、改良记谱、改进国乐、推广国乐教育等方面,也发挥了巨大作用。1930年,他花费数月时间以听写记谱方式,为即将赴美演出的梅兰芳谱写了五线谱的《梅兰芳歌曲谱》,这是中国最早以科学记谱法整理戏曲音乐的创举。
排行第三的刘北茂,是中国民族音乐大师、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他是二哥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刘北茂29岁即成为北京大学英语教授,是名重一时的莎士比亚研究专家。刘天华去世后,为了继承兄长“改进国乐”的遗志,刘北茂改习音乐。在40年的辛勤创作中,他始终坚持继承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并对外来音乐文化作了吸收与借鉴,他创作的《汉江南》《前进操》《漂泊者之歌》等百余首作品同他的为人一样具有朴实、真挚的特点,既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又富有创新精神。
作为一名音乐教育家,刘北茂一生教乐育人,爱生如子,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熏陶,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培育出了一届又一届的音乐教育、研究和演奏人才。在1932年刘天华英年早逝之后至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刘北茂以二胡教学、演奏、创作三方面贡献,为刘天华二胡学派和二胡艺术事业发挥了承前启后、填补历史空白的作用。
刘氏三兄弟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足迹,时至今日,经常有仰慕者从全国各地慕名来到刘氏兄弟故居,向他们献花,从昔日生活细节处感受他们的成长之路与辉煌成就。
打响名人品牌,以名人文化助力城市发展
从江阴走出的“刘氏三杰”是比肩于“周氏三兄弟”“沈氏三兄弟”的家族式思想和文化领域的引领群体。他们的传奇人生,印刻着敢为人先、勇于创新的江阴精神,值得后人继承学习。
我市历来重视发挥名人影响力,用好“刘氏三杰”名人资源助力城市发展。将刘氏兄弟故居视为珍贵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性利用,小到一桌一椅,尽可能真实还原当年的场景,刘氏兄弟故居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阴市博物馆在馆内常设刘氏兄弟业绩馆,收藏和保存了400余件刘氏兄弟遗物,以文字介绍和实物展示的形式,对刘氏兄弟取得的成就进行直观展示。同时,设立志愿者讲解团队,义务提供讲解服务,讲好名人故事。孙元之是江阴市博物馆的一名“小小讲解员”,她讲得最好的就是“刘氏业绩馆”。2017年,她报名参加了“中国故事——全国博物馆优秀讲解案例展示推介活动”并获得了“学生组优秀讲解员”奖,在自己获奖的同时,她的讲述也让更多的人得以深入了解刘氏三兄弟的故事。
用好刘氏兄弟留下的宝贵音乐财富,扩大二胡在全国的影响力,从1995年起,江阴先后举办“天华杯”全国青少年二胡、琵琶大赛,纪念刘天华音乐会,中国江阴刘天华民族音乐节,长三角江南丝竹展演等活动,每逢盛会,名家云集,不仅造浓了音乐氛围,为音乐人士提供了更多的养分补给,更让“民乐之乡”江阴享誉全国。传承二胡艺术,我市于2011年启动“二胡进校园”活动, 在全市小学普及二胡班,目前,全市14所学校开设了37个二胡班,平均每年有2000多名学生与二胡结缘。
“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他……”由刘半农作词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如今早已成为唱响全球的著名歌曲。刘半农首创的一个“她”字,唱出了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思乡的情怀,更让女性的魅力得以突显。去年10月,“江阴,教我如何不想她”江阴城市主题展览上,饱含深情的合唱《教我如何不想她》在上海浦东机场乡愁小栈展厅响起,来往旅客在熟悉的曲调中驻足观展,更好地了解了江阴,走进了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暨阳古城。
(部分材料由江阴市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