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渔民”动”起来
“戴总,50斤青虾给我装车上。你家的青虾色泽不错,口感也好,难怪大家都来你家拿货。”3月24日清晨6点多钟,迎着绚丽的晨光,戴小兵将一笼笼青虾搬上前来拿货的客户车上。
在镇江市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长江村,有着30多年捕鱼经验的戴小兵,意识到传统渔业捕捞面临的巨大挑战,于2018年转行上岸,正式告别“水上漂”的生活。如今的他在扬中市油坊镇中滩村租了100多亩养殖水面,开始转产做养殖生意,见到他的人都喊他“戴总”,长年的风吹日晒让戴小兵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
退捕上岸后,戴小兵跟朋友投资了100多万,买了2000斤虾苗、10万只螃蟹苗,开始了生态养殖生意。“现在一年收入30万左右,比捕鱼时高,人也轻松舒服,再也不用担惊受怕过日子了。”戴小兵眉头紧皱,往事似乎浮现在眼前,“命都差点没了,捕鱼太危险了,现在是在天堂里过日子。”
2019年,国家明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从2020年开始实行10年禁捕,以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其中就包括长江村渔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相关水域。据了解,2019年12月20日,长江村提前10天完成安置工作,安置总人口为438人,根据退捕政策,渔民都可获得一定的经济补偿,符合条件的可以参照《镇江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的规定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大大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安置工作得到了所有渔民的理解和配合,他们识大体、顾大局,退捕工作开展很顺利。”润州区人大代表、和平路街道长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常春平说。
长江渔船上多是“夫妻档”,一条船就是一个家庭的生计。“我在长江捕了45年鱼,过去一天能捕三四百斤刀鱼,后来最少的时候一天只能捕到几斤刀鱼,钱挣得越来越少。”曾经世代以捕鱼为生的文桂林告诉记者。
今年59岁的文桂林和妻子文冬梅2018年4月上了岸,“听说要全面禁捕,有点接受不了,特别焦虑,一辈子靠捕鱼为生,离开长江不知道还能干什么。后来,村里面给我们做思想工作,还给我们创造了再就业机会,我老婆的工作就是村里给介绍的。政府帮我们一次性缴纳了最低生活保障费用,明年我就60岁了,可以每月领取养老金了。”
上岸后的文桂林凭着会开船的技能和对长江水域的熟悉,跟朋友合资购买了一条拖轮,一个月能挣七八千。“虽然挣得不如以前多了,但是这个工作很舒适,不用风吹日晒,不用担风险,老婆每月也有三千左右的工资。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感谢党和政府,让我们过上了幸福、舒适的小康生活。”文桂林内心充满感恩地说。
为了让渔民在上岸后能够早日融入社会,解决他们再就业问题,长江村一直在提前谋划布局,抓住一切可发展的机遇。
自2009年长江村第一批渔民安置开始,长江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大型渔民专场招聘会,也会不定期组织小型招聘会;此外,采取养老保险、技能培训、就业推荐、医疗保障、创业扶持等服务措施,全力做好退捕渔民的分类帮扶和保障工作,确保小康路上渔民一个都不少。
今年48岁的渔民文建青,退捕上岸后,通过村里的技能培训,成功应聘到一家房产中介工作,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让他觉得前所未有的舒适。“以前捕鱼每天夜里1点钟就起床了,很辛苦,现在生活很安逸,月收入五六千,多劳多得,效益好的时候拿的更多。禁捕是为了保护长江生态,为了子孙后代,只要不好吃懒做,岸上的生活一定更美好。”
让渔文化”亮”起来
停船不停学。长江村对原集体空置的两间办公用房及走廊进行翻新和装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成立“洪溪党建微家”,将原来的送学进渔船“搬到”了岸上,让渔民党员有一个固定的学习阵地。微家设有党群学习室、党群活动室、室外健身室等场所,既方便组织党员集中学习,又给党员群众提供了娱乐的地方,让党员学习有场所、活动有去处。
留住根脉,记住乡愁。2019年下半年,“新金江渔文化馆”应运而生。据了解,这是一个渔业村和渔民们眷恋长江、感恩长江之作,是对自己“根”的梳理,是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展望。展馆所展出的图片、生产工具和鱼类标本等都取材于长江和身边的渔民,朴实自然、真实可信。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渔舟唱晚,碧波万顷”的诗情画意;可以看到‘渔翁起三更,出入风波里’的艰苦辛劳;可以看到人们曾经对长江母亲的肆意伤害;可以看到渔民在长江生态保护中发挥的独特作用……这里呈现的渔民不仅仅是江鲜美食的猎者,也是勤劳智慧的化身,更是长江文化的传承人和长江文明的传播者。”常春平告诉记者。
让渔知识“活”起来
2019年,国家明确长江流域重点水域从2020年开始实行10年禁捕,以改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禁捕后,长江村成立了“老渔夫长江大保护志愿服务队”,从退捕渔民中挑选了综合素质较高的村民代表和党员担任,年龄44岁至70岁不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定期在长江边巡查,劝导已经上岸的渔民不要再去非法捕捞、清理长江江面上的漂浮垃圾、对长江排污口进行巡查。通过转产转业,真正让渔民从环境破坏者变为生态保护者。”
从“求温饱”到“求生态”,对长江村渔民而言,守护好长江生态是义务也是责任。转产安置让他们过上了更加安稳、惬意的生活,与此同时,一代代生生不息的渔民的勤劳和勇敢,更是撑起了长江生态的“保护伞”,造福子孙后代。(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