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90后赵驰赶到南京南站,第一件事就是为同伴测体温。通讯员 盛伟摄
在这场“疫”战中,90后、00后的积极参与与投入,书写了他们人生中的别样青春篇章,他们用大爱的奉献和担当,汇聚成“疫”中坚实的青春力量。
00后少年:一个人力量有限,齐心协力才能赢
“虽然我是00后,但我也可以为抵抗疫情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说这话的是一个叫茆欣仪的小姑娘,2006年出生,今年才15岁。
茆欣仪的妈妈在省人民医院工作,疫情刚开始蔓延时,医院缺少防疫物资。茆欣仪的外婆喜欢手工缝制,便提议用家里的布缝一点,棉布帽子也能在非传染病区使用,防止粉尘、病菌粘附到头发上。
茆欣仪一听,立刻赞同,并主动要求学做帽子送给医院的阿姨们。
从设计到裁剪,茆欣仪在外婆教导下,从最基础学起。外婆家有一台老式的脚踩缝纫机,她花了一天掌握使用方法。从一天只能制作一顶帽子,到一天两三顶,技术越来越娴熟。每天清晨,妈妈都会带着这些帽子去医院,分给同事们。
小学生们虽然力量有限,但他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武汉加油。
新城小学北校区五年级学生马广轩去年被评为“新时代江苏好少年”,今年春节期间,当他得知那么多医护人员为抗击疫情而努力时,便拿起彩笔画了一幅画,画中,3名身穿防护服的白衣天使正在紧张地救治病人。
“他们的精神让我感动,但愿疫情早些过去,他们可以回到温暖的家。”马广轩道。
2003年出生的戴宁在00后中属于“老大哥”,疫情来袭,他加入南京人防应急救援志愿大队成了一名志愿者,在南京南站给旅客们测量体温,并提醒旅客正确戴口罩。
“一个人的力量是小的,只要我们全社会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病毒战役。”戴宁道,他稚嫩的脸上满是希望。
95后专业志愿者:关键时刻我们不能缺席
24岁的王敏是东南大学大四学生,大一时加入学校支教社团,连续两年去贵州等地给贫困山区孩子上课,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支教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校团委计划给驰援湖北的一线医疗人员子女线上授课,王敏第一时间留言:“我有支教经验,我报名。”
她被分配教授一名四年级男生作文写作技巧。对这个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作文枯燥,不少孩子都有畏难心理,王敏查阅资料,按照知识结构制作课件。为了让自己的授课内容浅显易懂,她先拿自己的弟弟“练手”,直到弟弟完全理解才罢休。
“我不是学医的,不能去一线救死扶伤,那我就发挥自己的专长,做好后方工作,这也是一种‘抗疫’。”王敏笑着说。
与王敏一样,1999年出生的赵驰虽然年纪小,但已有了丰富的志愿服务经验。她是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大三学生,也是学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
今年年三十,赵驰回到盐城老家,大年初二,她收到团市委抗击疫情志愿者招募通知,大年初四,她回到南京并站到志愿服务岗位。
赵驰负责的是南京南站“爱心小屋”服务站点,志愿者们要给进出站旅客测量体温,并引导旅客们有序排队、保持安全距离。每天从早8点到晚8点半,12多个小时的站立让她腰酸背痛,但她没有请过一天假。
最令赵驰觉得害怕的不是疫情,而是每天下班后从地铁出来回家的那段路。几百米的路空无一人,她只能靠着和朋友打视频电话给自己壮胆。
记者从南京团市委了解到,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众多志愿服务组织凭借自己的专业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如蓝天救援队、南京民安减灾应急促进中心、青之翼大学生社工联盟等,这些组织的队员绝大多数是95后。
90后上班族:我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
90年出生的顾晶晶是一家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1月29日,她报名参加防疫青年志愿者,在南京南站、南京站、建邺区社区等地,协助测量体温、提醒旅客填写“宁归来”等。
这段经历虽然短暂,但对顾晶晶而言终生难忘。“我永远会记得,奉献爱心、不求回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是我们志愿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说。
同样是90后的席文龙是一名滴滴司机,2月中旬,他加入“医护保障车队”,免费接送出行困难的南京医护人员。
“我学历不高,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正好得知南京的白衣天使出行困难,我意识到我出力的时候到了。”席文龙笑道。
2月14日,席文龙在南京河西儿童医院附近接送了几名预约好的医护人员,直至晚上8点多才赶回家吃饭。正吃饭时,手机提示六合区一名医护人员次日6点50分要用车去南京鼓楼医院。席文龙查了一下,这个订单距他有36公里,又是这么早,但仅仅犹豫了几秒钟,他还是按下了抢单键。“越远的地方打车越不方便,我必须保障医护人员的出行便利。”席文龙解释。
南报融媒体记者 王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