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江苏·中国江苏网讯(记者 黄泽文 喻婷 文/摄)寒冬,“江尾海头第一镇”太仓市浏河镇何桥村里,谢学平站在约120亩的水芹田边,看着工人们劳作。
谢学平,有几十年渔龄的老渔民,从捕鱼到在船上开“水上餐厅”,再到如今的彻底转型上岸,这位老渔民不仅收起了渔网,做起了水生作物种植,还带动了一批老渔民再就业,身体力行践行“长江大保护”。
1981年来到太仓浏河镇,谢学平开始了打渔为生的日子。“船开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曾是谢学平的一句口头禅。“以前当渔民的时候,挣钱不容易,靠运气看天吃饭。印象最深的一次,我儿子当时才2岁多,那天晚上,狂风暴雨,船在水面上被风浪卷来晃去,方向都没法控制,孩子被吓得一直哇哇哭,我当时就很心疼。”讲起曾经打渔时的险境,谢学平记忆犹新。
谢学平展示自己种植的水芹。
靠着最初的打渔积累,谢学平在太仓盖了房,安了家。但是,随着渔民的滥捕和工业化的发展,生态环境越来越差,渔业资源也开始走下坡路。“那时候我就意识到,捕鱼不是长久之计。”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谢学平,开始考虑转型。
“2013年左右,我主动交船交网,弃渔上岸。告别了老行当,反而一身轻松了。靠着以前在船上开饭店、做生意认识的人脉,我先后做过不少尝试,卖蚬子、养螃蟹、苏州人爱吃鸡头米,我就去做市场调查,发现太仓的鸡头米市场空白,这不就是商机吗?”
谢学平的种植基地标识牌
最终,谢学平在浏河镇何桥村建立了太仓首家芡实种植基地。夏天种芡实,秋冬种植水芹,一年两种作物轮种,不种经济作物的时候就休养土地。生活过得不紧不慢,“真比以前打渔的时候安逸多了,生活质量提高了,每天不用担惊受怕了。”谢学平很感念如今的生活。
工人们正在运送新鲜水芹
水芹田旁,不时有工人开着电动三轮车来回运送刚收割的新鲜水芹。这些工人,大多是曾经和谢学平“并肩作战”打渔的老伙计。
张学春
有着三十多年渔龄的张学春,退渔上岸后闲不住,选择了到谢学平厂里打工。“收入虽然没以前高了,但生活稳定。”他说。
在太仓,无房渔民由社区规划安置,社区统一为渔民办理养老保险,并且帮助找不到工作的渔民就近到企业上班。如今,太仓54户长江渔民已全部洗脚上岸,开启了新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