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战疫日记⑭|带着信念与爱而来,在这里呵护花开
2020-02-06 16:2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2月6日 02:00

一批批的医疗队员抵达武汉,他们面对的是什么病人?他们怎么工作的?他们自己的生活情况怎么样?未身临其境,我们始终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

2月2日,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派7名医疗队员出征湖北驰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重症病员救治,我也是出征的一员。

这次我们支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重症监护病区。因为是重症病区,所有病人都病情危重,各项治疗护理也更为重要。

病区2月4日开始投入使用,2月5号就已有二十位住院病人,工作强度大,节奏也快。作为一名在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已工作近七年的我,很快适应了这样的环境。穿戴着厚重的隔离防护设备,如同被人捏住了鼻子般闷气,但建立静脉通路、动脉血气采集,照样一针见血。

今天我得一个人负责两个危重病人。一个是二十多岁气管插管使用呼吸机的小伙子,在给他收拾生活用物时我发现他的家人还给他准备了一个布袋,里面是他的耳机和小零食,不过此时他已是昏睡。另一个病人是个九十多岁使用无创呼吸机的爷爷,我轻轻地喊了一声“爷爷”,想为他留置胃管和他讲解配合要点时,他睁开眼看着我,慢慢抬起手,努力地点点头,操作时即使有不适感,他还是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知道,在他看来,我们在守护他们,我们还在战斗,这就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我的同事侯亚玲,今天身上担子也不轻,她负责护理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因为用了镇静药物她安静地躺在那里,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等,在她身上蔓延着不同的管路。这是危重病人,前一秒,她呼吸平稳,循环基本稳定;后一秒,奶奶的监护和呼吸机可能就报警了。快速吸痰,这个常规而熟练的动作,在层层武装下显得有些困难,吸完痰后奶奶又恢复了平静。而我们的护目镜因为雾气湿了干,干了又湿。

工作的这一天,吸痰、采集标本、更换引流袋、填写护理记录……防护服里的我们忙得只能在口罩里大口喘气,还有身上热乎乎的汗水。护士站的内侧放着两个氧气筒,陆陆续续能看见体力不支的护士坐在那里,吸会儿氧气再站起来继续投入工作。这场战役,不仅仅考验着我们的勇气、专业素质,还考验着我们的身体素质。其实我知道,有很多援鄂医护人员和我们一样,支援的都是重症监护病房,这些病人病情危重,大多需要吸痰、使用呼吸机、穿刺深静脉……而这所有的操作都有被暴露的危险。在每次进入病房前我们都需要从头到脚全副武装,每一步操作,每一口呼吸,都是那么的不容易。但是无论阵地在哪里,不变的是我们的初心。

立春之后的武汉,气温明显上升。回宿舍的路上,只有路灯在陪伴着我。还记得第一天共赴武汉时,同组的楠楠和我说,“你孩子还都那么小,你怎么舍得离开家出来的?”我笑了笑,“你还没有成家,你爸妈怎么舍得让你来的?”是啊,每个人都有牵挂,不同的是我们肩负白衣的使命,我们是带着信念与爱而来。

回到房间,已是凌晨两点,闭上眼睛,脑子里回想起出征前队长顾俊主任的宣誓:“我们一定圆满完成使命,我一定将我们的队员一个不少的平安带回来!”他眼里闪烁着泪花,话语却十分坚定。对,一个都不能少,我们是一群带着信念与爱而来的战士,定不负众望,全力以赴,呵护花开,一个都不少的平安回家。

——连线江苏援鄂医疗队员,通大附院重症医学科护师朱志红(中国江苏网记者黄镇)

标签:
责编:苗津伟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