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清点、鉴别、募集……将一箱箱物资码放得有条有理。
分发、协助、检查、登记……帮一个个战友披挂整齐。
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号院由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及37位国家队医疗队员共同接管和筹建!
医疗队抵达武汉战场第二天,成立了专门的后勤物资保障小组,由桑华超任组长,戴楠楠、王犇、沈洪菊、赵乐、李威五位队员组成。他们,成为方舱医院“最强扛货天团”。
组长桑华超(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
保障同袍不会血染战衣
许多认识我的人都说,我有英雄情节,向往的生活是白衣胜雪,踏浪而歌。和平世界不需要英雄,我成为医生。
当武汉疫情爆发,我和我的同行、我的战友相继奔赴一线。
武汉,我来了。
本想和大家一样,穿戴厚重的防护服直接面对新冠肺炎的挑战,每出院一个病人,就会增加一份成就感。但领导却让我负责后勤保障工作,心里瞬间被失落充满。
但面对病人时我们是白衣天使,面对新冠肺炎,我们则是白衣战士。战士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不能前线杀敌,我就要保障我的同袍不会血染战衣。
我的队员没有柔弱的女性,只有坚韧的女战士。和我一样,她们晚睡早起,肩抗手提,她们也是爸妈的女儿,备受宠爱,却为了战友安全,为了抗疫胜利,汗水湿透重衣。
为了表达江苏医疗队对武汉病员们支持和鼓励,我提议,为方舱出院病员发放爱心礼盒,于是,我们又开始忙碌起来,抽时间认真准备爱心礼盒!
此刻阳光正好,梅花绽放了吗?
期待凯旋,黄鹤楼,不再烟雨。
戴楠楠(南医大附属逸夫医院):
做一颗定心丸,来武汉值了
印象最深的是第一天卸货,清点物资,从早到晚,五大卡车的物资。对姑娘们来说真是巨大的体力活,平时在家没做过这样的体力活,搬运一件一件有的比自己身躯还要庞大的货物,很不习惯。
就这样,我们六位队员一天内加班加点完成了物资的搬运和清点,具体到个数,保证方舱第二天顺利收治患者。
虽然我也很想进舱工作,但作为一名党员,就要服从组织安排,在任何岗位上都能发光发热!几天下来,我们已经配合得非常默契,也深知后勤物资的重要性。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基本都在晚八点以后回驻地休息。但是苦点累点没事,只要给前方服务好,做好他们的定心丸,我就觉得来武汉值了。
王犇(徐州市中心医院):
忙到大脑没时间瞎想
今天问队友们,咱们来武汉几天了?竟想不起来。
每天节奏都很快,5分钟解决吃饭,一路小跑,辗转在仓库、酒店、医院间,各种群通知响不断……一天去不了几趟卫生间,没有暖气的寒冬衬衣每天都被汗水湿透,甚至来不及体会现在的心情。记得有人说过,大脑也怕闲着,你不停给它指令,它就没有精力再瞎想别的事……这样也好,用行动化解焦虑,用汗水释放辛劳。
赵乐(常州第七人民医院):
浑身肌肉酸疼,但很开心
当被告知分在物资后勤保障组后,内心是纠结的。没想到自己身为一名医生并不能直接帮助患者,失落之情溢于言表。后来静下心来一想,我的工作也是相当关键的,肩负着300名医务人员的安全,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位进舱人员的防护设备,才能减少医护的感染几率。想到这里,我自觉责任重大。所以我立即开始工作,瘦弱的我,平时甚少做体力活,要搬运大量医疗物质并归类、清点、检查,需要耗费大量体力,工作量巨大。
但我们组6位成员齐心协力、吃苦耐劳、早出晚归,每天甚至只吃1餐,睡眠时间不足5小时。终于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初期保障工作。几天下来,我浑身的肌肉和关节都很酸痛,甚至左手已经不能抬举,麻木到感觉不到疼。但我还是很开心,看着前线队员都很努力,我暗自给他们打气:战友们,你们加油,我在幕后支援你们。
沈红菊(南通海门人民医院):
来前线,就是来吃苦的
我是一名已经工作二十几年老护士了,这次主功请缨来武汉支援,本想着每天会工作在病床旁,但来武汉的第二天晩上,我被告之将在后勤保障组工作。当时有点意外,但深知这份责任重大!历来兵家讲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想这次抗击病毒,何尝不是一场战争!在这里,我们就是战士,战友们能心无旁骛上前线打仗,靠的就是后勤保障。
每个战友的安全都与我们息息相关,所以我欣然接受了这个任务。刚来那几天,是我们后勤组最辛苦、最忙碌的日子。仓库要建立,数百件的防护物资源源不断运来,后勤组承接了搬运、清点、登记、归类、入库、发放等全套工作。
我们的队友不是护士,就是医生,平时从未干过搬运的重活,特别是几个年轻人,在家就是爸妈的宝贝,从未受过这份苦。但在这里,我们个个都是扛货强人,搬运物资时汗湿了衣衫一次又一次,最后累得双腿双臂酸疼得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
来了十几天了,我们组几乎没有休息过,但我们不怕累!因为来了前线,就已做好吃苦的准备,这是我们全体队员的心声!哪里需要去哪里,我为能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发光发热而自豪!
通讯员 冯丹丹 记者 唐 悦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