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用数据建“方舱模型”,给患者最科学最优良救治手段
2020-02-23 18:41: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勇  
1
听新闻

中国江苏网讯 打开台灯,笔记本开机键亮光闪烁,我缓缓地坐到椅子上,方舱一整天的繁忙工作又落幕了。时间过得真快,来武汉已经十多天了。

记得刚到武汉,摆在眼前的就是一场硬仗。我和同事们马上进驻武汉东西湖方舱医院,我们面临的是疫情下的新模式。整个方舱医院容纳2000张床位,在诊疗流程上,病人数量上、感染控制上,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方舱医院是个新事物,患者收治进来后,要明确什么时候发病,什么时候做的核酸检测,是不是轻症患者,目前治疗是否到位,下一步怎么治疗。患者病情随时都在变化,要把重症患者筛出来,转到定点医院,符合出院指标的尽早出院,以便空床收治下一个病人。一系列的工作让我们每个人忙得根本停不下来。好不容易和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制定了方舱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有了明确的制度细则,才能让大家少走弯路,之后一切的工作上了正轨。

在隔离舱中的工作是繁重的。为了更好的救治每一位病人,针对每一个患者要制定不同的救治方案。隔离舱内工作的7-8个小时内,不能吃饭,不能喝水,平均要面对一百个病人的诊疗,出舱时经常喉咙肿痛、声音嘶哑,汗流浃背。但我无怨无悔,甚至主动要求延长工作时间,因为每在方舱内多呆一分钟,就能多了解观察病人病情,越早的诊断病情,越有利于病人的早日康复。

由于长期疲劳,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我的耳朵上经常长脓包,口腔也长期溃疡,用创可贴贴好后就继续战斗。每次出舱我都十分小心,不敢碰触耳朵,因为皮肤破了会增加感染的风险。尽管如此,我还是时刻鼓励自己,面对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到阻击疫情的最前线去,到最危险的地方去,以实际行动践行一名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与此同时,当我在一线遇到一些新问题后,我的科研热情和责任感油然而生。针对方舱医院这个创新收治模式,是否有创新的好办法,能更好实现对患者的早期精准诊断、临床症状预警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凌晨3点多睡,7点不到就醒,脑海里反复琢磨最近研究的模型成了我生活的常态,我只想快点建好模型,让患者少受罪,让医护更高效。我和南京医科大学公卫学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专家夏彦恺等探索建立了一套病情预测模型,以便提升临床治疗诊断水平。

我们团队的模型基于机器学习方法和临床预测模型的综合分析得出,并在人群中得到验证,可结合全方位数据监测,给初期轻症患者的转归提供了评估要点。在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指南指导下,短期内有望提高轻症患者的治愈率,降低重症转归和病死率,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在方舱医院这类轻症病患集中的医疗环境中尽快实施该模型结果,使大批轻症病人可以接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同时利用方舱医院的数据不断优化模型,精准科学施策,展示出方舱医院这一决策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取得良好的“方舱模型”经验。模型在一线临床的运用中,不断优化,给患者提供最科学优良的救治手段,最大限度遏制疫情的危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十三五”规划指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并把创新摆在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就是生命力,一边治病救人,一边创新科研。我认为医生的首要任务是救人,最大的动力则是让更多患者受益。身着白衣,心有锦缎。我将始终保持昂扬斗志、旺盛精力,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践行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的誓言。

李勇,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专家组成员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