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全科医学科 主管护师 李晨
整理: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急诊医学中心 周浩
2020年2月12日,多云转晴,武汉客厅方舱医院。
来到武汉一个星期了,我们亲眼见证方舱医院从无到有,从粗陋到逐步完善。今天我们将离开这里,转场到武汉体育馆,建设下一个方舱医院。虽然时间很短,但是我们在这里流下的汗水串成了不可磨灭的回忆,真到离开了,还真有些依依不舍。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最让我感动是武汉人民的真诚,电梯旁置放的纸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方便且醒目,提醒人们即使按电梯也要注意防护;纸巾上面贴着俏皮逗趣的提醒语,温馨而实在,告诉我们这里是疫区但武汉人并不害怕,积极面对就好;房间里准备了热腾腾的饺子,美味而暖心,诉说着武汉人对我们的热忱和欢迎。
带着这些美好的感悟,在今年的元宵佳节我们首次入舱。空旷的展区,井然有序的排列着几百张床位,这种有序而阔大的震撼,是普通病房所不能给的。当然这也意味着这里的工作方式也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
事实上,我们护理组的工作在入舱之前就紧张地展开了!入舱之前,我们组长贾艳护士长就被告知我们需要负责90张床位,而组织方唯一能够提供的就是床位,其余的诸如组织架构,护理人员的培训,感控措施强化训练,排班规范等都需要我们自力更生。
于是奔波和忙碌开始了,从此我们的贾老师留给我们永远是“一骑绝尘”的背影。她在组织方和护理队员之间来回协调,既要考虑工作的需要,又要照顾我们的情绪和休息;她是我们的大管家,既要负责场地的布置,又要协调与医疗组、药组、后勤组的联动。即使声音有些嘶哑,她也未曾少说一句;即使身体无比疲惫,她也未曾慢下脚步。我们都无法明白她娇小的身躯是如何被她压榨出如此庞大的“小宇宙”力量的!
仅仅2天的时间,当我们队的陆真、黄夕华、王蕾三位队员并肩进入舱时,我们发现自己的区域内,各项硬件设施早已调试完毕,电路通畅安全;每一个床单位都经过了检查,必须生活和医疗用品都配备到位;检查治疗室内各项标示、物品清晰在位;信息系统可用通畅,患者收治流程完善。
这里的工作简单而重复,发药,采集标本,测量生命体征,分配食物,但工作量巨大且责任重。每班仅有4名护士,而患者却太多,仅仅入舱后3天我们的统管床位就从90张增至198张,每个护士都需要照顾四五十名患者。而这里的每一个病人都随时有可能变成重症,我们每班都需要数次巡视患者观察生命体征。
更让人头疼的是,天降横祸,死神相逼,这里的患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问题。黄夕华曾安慰一位哭泣的女士一个多小时,只为让她退去愁颜,重展笑容;申秀华安慰了一位传染了女儿而倍感内疚的母亲,只为让母亲有信心,女儿能放心。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组里的护士几乎每人都客串过心理辅导师。
这里除了心理上的重压,还有身体上的疲惫和伤痛。每天六个小时的上班时间,算上交接班、穿脱防护衣的时间,我们需要在舱里呆9-10个小时。厚厚的防护服闷热沉重,长时间的穿戴,很容易出汗,长期浸泡得手上都会起皱纹;防护服里几乎每个护士都是戴尿不湿,并减少喝水,甚至有人服药推迟例假,一切的努力只为少消耗一套防护服,多一点工作时间;硬质的护目镜,刚戴上的时候每次呼吸都会起雾,戴时间长了几乎每个人的鼻梁上都有压疮,细心的姚翠护士长,帮大家又是擦药,又是制作防护垫,帮助大家减轻痛苦。
一周的奋战,我们留给这里的是一整套护理规范流程,包括合适的组织构架,合理的人员安排,严格的感控训练及考核,顺畅的治疗流程,甚至还有暖心的人文关怀。我们带走的是一周的经验和患者的满意,今天我们就要再次出发,转场去建立新的方舱医院。我们有信心把一切做得更好,也必将能赢来新的胜利!
我们临行前,所有的护理面对武汉客厅许下愿望,花开疫散,我们来此再相聚,愿彼时国泰民安,幸福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