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4日
今天是我来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正式上班的第二天。很幸运的是,我们医院的三个人被分在了同一个小组,本以为上班前会紧张或激动,可是真到了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竟然特别平静,就像平常上班一样。不同的是,我们跟其他医护一样,上班前两小时,就主动不喝水了。
走进病区,患者们都很平静地在接受治疗,并没有我想象中的惊慌或恐惧,不论我们是去做治疗还是去统一送饭菜,他们都会很客气地说一声“谢谢”!尤其是听说我们是从江苏来的之后,不少患者还非常贴心地将武汉话改成普通话。
昨天在病区里,同伴徐星星护理的一位患者在拿掉氧气面罩吃饭的时候,忽然感觉憋闷,这名患者特别紧张,急忙按响床头铃,我们立马小跑到床边,发现她的脉氧掉到了73%,星星护士长在咱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工作多年,平时丰富的工作经验在这时就凸显了,她迅速反应,让患者半卧位、调节氧流量,又耐心地开导她,让她别慌。慢慢地患者平复了情绪,15分钟后,她的脉氧升至了89%,憋喘的症状有了好转,她喘着气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我们相视一笑,我想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能为你们做些什么,我们都觉得自己这一趟没白来。”
同伴马丽婷是在院急诊科工作时间最长的,她做事麻利、走路带风,可是到了这里,她麻利不起来了。为了避免感染,N95口罩和护目镜必须紧紧贴着脸、卡住鼻子,不能和外界留有缝隙,虽然保护了自己,但是也会让人感到憋气,动作太快了就会缺氧,这也让我们第一次体会到了胸闷、气短、心慌的感觉。婷婷的高鼻梁有了小麻烦,下班摘掉N95口罩时,她的鼻梁被口罩勒的又红又肿,凡是见到她的人一眼就会发现了她的红鼻子。
为了防止交叉感染,下班后,消毒也变得更加重要。为了尽最大努力做好防护,我们三个认真讨论后,分别将各自的房间划分为了污染区、半污染区和清洁区。门口的过道是污染区,进门后门厅和卫生间属于半污染区,房间里有地板的部分是清洁区。从医院回来,外套要挂在过道里,用消毒液喷洒,进屋后将口罩、手术衣、衬衣等脱在半污染区,喷洒酒精消毒,洗完澡再用含氯消毒液浸泡衣物、喷洒卫生间、拖地,然后才能进入清洁区,彻底放松、休息。
昨天晚上十点,在我的“清洁区”,和家人通了话,我告诉他们,不要担心,我的防护措施做得很好,出发前太仓促,没有来及打增强免疫力的胸腺肽,昨天省领队已经给我在这里补上了。父亲关切地问我,你是回族的,这几天饭菜怎么吃的?我笑着告诉父亲,什么时候了,别给组织添乱,我带的有泡面和饼干,不行就少吃点!
回忆几天前,本想瞒着父母悄悄地来,结果一早的送别,刷爆了整个淮安和老家泗阳的朋友圈,我还没到南京,爸妈就知道了我要去武汉的事情。亲朋好友都给我发来祝福信息,夸我是英雄,说我勇敢。其实,我哪是什么英雄,只是我会用我的专业知识努力保护自己罢了。
通话结束,婆婆发来一段视频,视频中5岁的女儿说:“妈妈,我变一个金箍棒给你,你把病毒打败,就可以回家啦!”我看着她的笑脸,笑了,笑着笑着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女儿,妈妈想你!你放心,妈妈专业的医学知识就是打败病毒的“金箍棒”,妈妈一定完成任务,尽快回家。
——连线江苏援鄂医疗队员,淮安市中医院 祁琦(中国江苏网记者 黄镇)图片由被访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