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既是与病毒较量的一场大战,更是对我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我省各级政法部门精准发力,完善制度供给,以法治利器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保驾护航。
统筹下好依法战疫一盘棋
疫情发生以后,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及时印发《依法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实施意见》,就依法防控疫情提出加强相关法规制度保障、加大执法司法力度、强化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三方面15项举措。
同时,省法院出台《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为依法防控疫情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司法服务保障的指导意见》,最大限度保障疫情防控期间人民群众参与诉讼;省司法厅积极推动,将修改《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办法》《江苏省野生动物保护条例》纳入省人大常委会和省政府立法工作计划。
“越是到最吃劲的时候,越要坚持依法防控。”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省司法厅厅长柳玉祥要求全系统要进一步强化法治理念,精准提供涉疫公共法律服务,为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各设区市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闻令而动,密集出台一系列加强疫情防控保障经济发展的政策。徐州、无锡、宿迁注重疫情防控重大决策程序保障,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常州、苏州要求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全面依法履职,依法防疫,推动经济发展。扬州、连云港、镇江等地则对依法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作出安排,在强化合法性审查、提高依法决策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
当好“红头文件”法治高参
2月18日,省司法厅备案审查处负责人韩震龙接到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紧急任务,要求立即对《关于加强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进行合法性审查。省司法厅对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逐条把关审核,为将《意见》最快速度印发全省赢得宝贵时间。
像这样为“红头文件”当好决策高参的例子,在全省不胜枚举。截至3月5日,省市两级共审核各类防控文件260多份,提出合法性审核意见300余条。
常州市司法局编制《疫情防控相关法律文件汇编》,组建疫情防控法制审核党员突击队。扬州发布《关于实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八个不得、八个一律”措施的通告》,加强群防群治力度。南京建立点到点联络和集体审议机制,推动政策起草者、制定者、审核者同步把关。苏州建立全天候应急工作机制,分析论证涉疫重点法律问题,严格依法审核。淮安提前研判疫情可能引发的涉法风险,发挥政府法律顾问等“法治外脑”作用。
针对个别地方对疫情重点地区外来务工人员一律劝返的做法,省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出“必须立即纠正”。2月10日,省司法厅下发《关于疫情防控期间加强合法性审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依法防控疫情,坚决杜绝“奇葩文件”“任性规定”。
从重从严处理涉疫违法乱象
“追回巨额欠款1960万元,我们公司复工复产有救了。”2月24日,南京市市长韩立明收到省内一家公司负责人写来的感谢信。不久前,这家公司账户千万元款项被人转走,南京警方深入广东、湖南等地追踪,辗转4000多公里,仅用11天时间,就将犯罪嫌疑人詹某抓获,追回了失窃巨款。
疫情防控期间,省检察院出台《疫情防控期间办理生产、销售假口罩类案件的十条意见》,指导全省检察机关对危害疫情防控工作、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行为依法从重从严处理。省公安厅发文要求各级公安机关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厉打击涉及新冠肺炎疫情的12类违法犯罪行为,全力维护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下发指导意见,要求对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从严从重追究法律责任。
截至3月6日,全省累计查处涉疫犯罪案件9400多件,其中抗拒疫情防控6800多件、利用疫情实施诈骗686件、制假售假149件、扰乱医疗秩序11件。
寻求依法治理最大公约数
“老季,这边闹起来了!”2月5日,南通港闸区社区法律顾问季翔接到派出所民警电话。港闸区本来商定在春节期间举办唐闸灯会,50家商户都交了定金。后因疫情灯会取消,41家商户要求举办方承担责任并赔偿。季翔到场后,给大家解释《合同法》中“不可抗力”相关规定,迅速平息群体性纠纷。
专业法律服务力量融入基层联防联控大格局,让法律从纸上走进群众心里,依法防控、依法治理需要寻求“最大公约数”。
省司法厅大力推广公证、仲裁、非诉讼服务等不见面办理,为受困企业提供律师公益法律服务,开展企业复工复产“法治体检”专项公益法律服务行动,主动对接工业园区、工矿企业提供精准化服务。2月以来,全省12348热线共接听群众来电39443个,各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线上法律咨询近2.4万人次,通过“法润民生微信群”提供涉疫法律咨询、指引等服务3.2万余次,覆盖人群超100万人。
截至3月10日,全省司法行政系统累计制作疫情防控动态、法律法规、典型案例以及各类普法宣传产品48.3万条次,提供法律咨询7.8万次,形成全天候、全区域、无死角的法治宣传全覆盖格局,增强全社会防控疫情的法治意识。
本报通讯员 张全连 邢媛媛
本报记者 倪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