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累并感动着,每天听到无数感谢的话语”
2020-03-12 10:46:00  
1
听新闻

3月9日上午,刚下夜班的周丽华坐在回酒店的班车上,看着窗外一闪而过的几株樱花,不禁思绪翩跹:“早就听说武汉大学的樱花特别漂亮,打赢这场‘战疫’后,如果能赶上去武大看一次樱花,此行就无憾了!”

1988年出生的周丽华是江苏省宜兴市中医医院NICU的一名主管护师,2月8日深夜接到上级的紧急号令后,她甚至没来得及和熟睡中的女儿道别,第二天一早就和5位同事一起踏上了驰援湖北的征程。从2月10日至今,她一直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的重症病区工作。

爱恨交织的防护服

“初到隔离病房工作时,我最发怵的事情就是穿脱防护服。”周丽华说,N95口罩、外科口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双层手套……这一整套“行头”穿脱一次,至少要花半小时。穿戴着厚厚的防护装备,稍微一活动,就会汗流浃背,湿衣服贴在身上,过了一会儿,又觉得背心发冷,特别难受。“每天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每次脱下防护服的时候,我都能闻到自己身上那股味儿,够酸爽!”周丽华笑着自嘲道。

六七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卫生间,对于生理期的女性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长时间戴着护目镜和双层口罩,工作时常常会觉得胸闷,额面上的皮肤压出了印痕;一出汗,护目镜就容易起雾,再加上戴着双层手套,给病人作静脉穿刺时,难度系数很高……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周丽华平时经常练习深呼吸,锻炼自己的肺功能,同时不断磨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为了防止护目镜起雾,她在镜面内侧抹上了洗手液;为了节省时间,她狠狠心,剪掉了长发;为了不浪费防护服,每次进病区前,她都会穿上纸尿裤。“只要肯动脑筋,办法总比困难多。”这是周丽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有一次,周丽华轮到上夜班,由于4点钟就要出发去医院,她感觉午饭还没消化,怕晚饭吃早了,胃里太饱,穿上防护服会呕吐,没吃东西就去上班了。结果到了晚上8点多钟时,忽然觉得胸闷、乏力,同事担心她发生低血糖,让她赶紧出去吃点东西。周丽华舍不得浪费防护服,说没事,坐下休息一会儿,多做几个深呼吸就好了,一直坚持到夜班结束。有了这次的“教训”,以后每次上夜班前,周丽华都会吃一些饼干之类的小点心。

而不久前发生的一件事,让周丽华自责了好几天。那天,她给一位85岁的新冠肺炎患者做心理护理(老人情绪很焦躁,有一次发脾气,把医生的防护服都扯破了。)周丽华在老人的床边站了近半小时,一遍又一遍地耐心劝说,好不容易说服他同意配合治疗。当她高兴地转身离开时,一不小心防护服被床栏勾破了。当时她的第一反应,不是担心自己有暴露感染的风险,而是心疼撕破的防护服。她说,现在防护服这么紧缺,自己居然浪费了一套,心里感到十分愧疚。由于穿脱防护服的流程很繁琐费时,同伴张园英主动替她分担了护理工作,这让她充分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和温暖。

“每天累并感动着”

“我以前在NICU工作,除了技术性的护理操作,每天还要做很多生活护理,帮病人翻身拍背、修剪指甲等等,却很少听到‘谢谢’两个字,因为他们大多是昏迷病人。”周丽华说,在隔离病房上班,每天能听到无数感谢的话语。一次巡视病房时,她帮一位男患者倒了尿壶,就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让患者很是过意不去,一直不停地道谢。周丽华感慨地说,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和病人身体上的隔阂多了,心灵上的隔阂却少了,工作中常常是“累并感动着”。

有一次,周丽华进病房发药,看到对方是一位年迈的婆婆,便特意多叮嘱了几句服药的方法,并询问阿婆是否听懂了,阿婆没有回答,只是用手势比划了几下。“阿婆,您怎么不讲话?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在周丽华的追问下,阿婆终于道出了原因:“我怕讲话会传染给你们,你们过来帮我们,我们要让你们平安地回去。”

来自家乡“后援团”的温暖

“虽然工作很辛苦,生活也很单调,但来自‘后援团’的关爱,让我们感到很温暖。”周丽华说,自从来到武汉后,几乎每天都能收到领导同事、亲朋好友的微信问候和鼓励。医院护理部每个星期都会给他们邮寄防护品和生活用品。周丽华女儿兴趣班同学的妈妈,虽然和她只有数面之缘,却多次询问她的地址,要给她寄酒精和手消毒液,被她婉言谢绝后,又主动提出,等周丽华凯旋归来,她要亲自下厨做一顿饭菜,好好犒劳一下“巾帼英雄”。还有一位素未谋面的护肤品“代购”,看到周丽华晒在朋友圈里的照片,由于频繁消毒,脸部皮肤明显粗糙了,竟主动提出要寄一套护肤品送给她,以表达她对逆行天使的敬意。

不上夜班的日子,每晚在微信视频上给女儿讲睡前故事,是周丽华最幸福的时光。刚来武汉时,由于5岁的女儿对妈妈的不辞而别,一时难以接受,有好几天不愿意和她视频。现在孩子渐渐理解了妈妈的工作,还捧着新买的儿童科普漫画书,在视频里教她“七步洗手法”,叮嘱妈妈一定要保护好自己,早日打败病毒,早点回家陪她。

通讯员 潘静

交汇点记者 叶真

标签:
责编:王迅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