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黄医护人员为患者做CT检查
悬壶济世,白衣为甲;国有征召,慷慨前行。
去武汉!去黄石!
在这次抗击疫情的全国总动员中,江苏医疗队援助湖北抗击疫情累计派出了11批,18支队伍,2800多名医务人员。以江苏省副省长惠建林挂帅前方指挥部总指挥,率江苏精锐之师,源源不断向黄石驰援而来。
江苏援黄石医疗支援队在黄石奋战一个多月,每一天都在和时间赛跑,每一刻都在与病魔较量。3月27日,黄石终于迎来“清零”时刻,最后一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出院。
阳春三月,落英缤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黄石正在加快复苏。
血脉相连
“到一线去!”2月11日,江苏援黄石医疗队甫至黄石,立即派出三分之二队员进入重症和危重症病房。
“江苏队”进入角色后毫不含糊,按照“四集中”要求,指导对轻型、普通型、重型、危重型四类确诊病例实施分类集中隔离收治,推动改造扩容定点医院,扩增ICU床位20张、重症病床60张,把所有重症危重症病人集中到黄石市中心医院集中收治。医疗队队员和黄石医护力量融为一体,在全市范围统一调度,让所有医护力量围着患者转,围着市民医疗需求转。
2月24日,江苏第二批支援黄石医疗队队长、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仲崇俊带队风尘仆仆地来到黄石。当天凌晨4点,仲崇俊从南通出发,坐大巴前往无锡,从无锡乘坐动车到汉口,再乘坐大巴前往黄石,到黄石后又兵分几路前往大冶。一路上,仲崇俊和同行医生都没时间吃午饭,只能在到达大冶后,一边开会,一边啃面包。
江苏援黄医疗队始终把重症救治作为医疗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最好的医疗资源、最好的专家、设备用于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医疗队还积极动员江苏和黄石新冠肺炎康复者捐献血浆7500毫升,用于重症患者的治疗。
48岁的黄石患者柯敏(化名)在重症监护室住了20多天了。经历两次气管插管、多脏器衰竭,苏醒过来的柯敏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江苏医生。当时,医生正在将江苏南通康复者的血浆输入他体内。柯敏恢复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从此,我与江苏血脉相连”。
血脉相连,才不愧叫做“蛋黄苏”!
不言放弃
3月2日凌晨3点,黄石街头一片宁静,整座城市还在安睡。磁湖山庄门口,却有一批来自江苏的医护人员成为这座城市最早起床的一批人,他们乘车前往黄石市中心医院,去接替穿着厚重防护服长达5个小时、已疲惫不堪的同事。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呼吸专科主管护师范春霖和同事张佳佳只吃了两块巧克力,没敢喝水。“怕工作的时候要上厕所,”范春霖说。这一班9点才能下班,约10点半才能回到住地,两块巧克力就是她们唯一的能量来源。
“今夜我护理的几位病人情况还比较稳定。”凌晨4点13分,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手术室护师徐宾新第一个走出ICU,他说的第一句话让在场的人轻松了不少。只不过,他那带着笑容的脸上是深深的口罩压痕。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病人”,这是江苏援黄医疗队的口号,他们是这样许诺的,也是这样做的。
面对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年龄高、合并基础疾病多、多脏器受病毒侵犯的特点,江苏医疗团队以重症医学为平台,采取中西医结合方式,与心脏、神内、老年、消化、内分泌等学科分工合作,江苏后方远程支持,共同为重症患者“把脉”。护理方面也加强呼吸、营养、睡眠的精细化管理,并辅以心理介入和康复训练。
江苏援黄医疗队救治和专家组组长黄英姿说,专家组要把每一个病例的基本情况、呼吸情况、化验学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过一遍。经过仔细梳理后,各人提出自己的治疗方案,全力支撑患者战胜疫魔。
暖心约定
患者李伟(化名)经历了一次生死劫。治疗期间,李伟曾出现急性呼吸窘迫,严重低氧血症,病情急转直下,医生对李伟给予经口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南京市儿童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唐珩说,李伟一直处于昏迷状态,苏黄两地医护人员密切关注李伟的情况,寸步不离。经过半个月的精心治疗,李伟被成功救治。
李伟曾在苏州工作过两年,尝尽了苏式的美味。在14病区住院期间,来自江苏的左靖芳护士长特别留意李伟。“他住院时间长,心情比较焦急,经常询问我什么时间能出院。”每次到病房,左靖芳都会给李伟做“心理按摩”,两人从黄石的磁湖说到南京的中山陵。
左靖芳还特意从住地带了“金陵大肉包”给李伟,可惜,那次李伟因故没能吃上。“我们有了‘金陵肉包’之约,他康复后到南京来看望我们,一定请他吃金陵大肉包,”左靖芳笑言。
3月20日,当江苏援黄医疗队首批队员撤离黄石后,留守的122名白衣战士除了继续救治最后几位病患外,还深入公交站点、菜场、商超、企业等场所进行风险排查,为黄石的复工复产奔走。
“记得有一次查看一家超市,一位正在排队结账的小伙子看到穿着工作服的我们,账也不结赶过来跟我们合影。”江苏省疾控中心主管医师田野说,黄石人的暖心和热情,也将成为他一辈子美好的回忆。
一个多月来,抗“疫”一线的暖心故事不断上演,凝聚着江苏人民的真情守望、无私相助,传递着中华儿女患难与共的浓浓深情,黄石人民将永远铭记。(东楚晚报记者 阮瑞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