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50120095400.jpg
黄石第20天 | 范萍日记:儿子用乐高拼出一个“黄石支援现场”
2020-03-02 22:39: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护目镜后我看不清你的眼,防护服下我辨不出你是谁。但我知道,你是驰援黄石的“逆行天团”。江苏支援黄石医疗队310名医护人员正在争分夺秒救死扶伤战斗在一线,一个背影都亲切,只言片语亦动听,他们时时刻刻牵动着全省8000万人民的心。新华日报和交汇点新闻客户端《黄石第N天》纪实栏目同步上线,将全程跟踪记录这些可敬可爱的“江苏身影”,分享“战报”、分担焦虑,共同迎接战“疫”胜利的曙光。

记录者:范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管护师、黄石市中心医院ICU病房护士。

3月2日,雨

来黄石20天了,最想念儿子。隔得远了,忽然觉得十岁的儿子长大了。

出发时,儿子学着大人的样儿一本正经对我说:“妈妈,你是共产党员,你去支援前线吧!”离开家好多天,我知道他心里想我,但男孩子嘛,想也不会说。

不过前几天收到一个视频,是父子俩合作的“作品”。儿子自己动手设计拼装了一个乐高版“黄石支援现场”,多个场景下的妈妈原来是这样的啊!

护士妈妈、消毒员妈妈、接受采访的妈妈……让我莫名地想落泪。这个小作品暴露了儿子的“小心思”,他虽然不说,其实心里都明白,我在前线干什么,想什么,他都能感受得到。

视频是孩子他爸精心制作的,像一个动画片,还惟妙惟肖地配上了对话。收到视频,真是意外的惊喜。

我们一家三口虽然不在一起,但想的、做的,都是一样的。前几天,爷俩儿在家又做了一件暖心事。他们把政府和社区送给支援黄石医疗队员家属的蔬菜、口罩等慰问品都转送给了一直守在家门口的保安。儿子说,保安叔叔也很辛苦,默默无闻地守护我们的家园。

疫情,让儿子变成了一件暖人的“小棉袄”。

第一次收到父子俩送给我的作品,第一次独自一人守护ECMO病人,第一次离家20天,第一次……

黄石让我的人生有了很多不一样的体验。前天,从大冶转来一位ECMO病人,我护理了整整一夜。专家们研究决定,不放弃他,哪怕只有一线希望。

病人转到我这里,我就要接好这一棒。5个小时,眼睛不敢眨,一步不敢挪。因为眼前的五六个泵、呼吸机、心电监护就是病人的心肺在运转。

转速、流量、气流量……每个数值都关系病人的生死。一声异响、一个异常闪烁,都牵扯着我高度紧张的神经。一次次记录数值,一次次与医生沟通,终于平安度过了这一夜。

ECMO,俗称人工肺,病人上了ECMO,就说明用上了最后的“救命稻草”,我一定要打起24分的精神来护理。三年前,二附院送我去学危重症专科护理技术,呼吸机和ECMO都操作过,这次全部都用上了。

到了黄石,明显感觉时间不够用,除了上夜班,白天所有的时间都拿来学习。有时候打电话请教ECMO的护理专家,询问有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有时候翻出以前学习的内容,复习、操作、再复习。有时遇到新冠肺炎和脑卒中合并发作的病人,感觉需要调动“毕生所学”才能拿下一个“战斗高地”。

这几天,黄石疫情总体控制不错。黄石市中医医院的重症病人都转移到了我们所在的市中心医院。隔离的、疑似的都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工作虽然依旧繁忙,但已游刃有余。

刚来时,由于战场陌生,疫情严峻,我给自己的表现打60分。20天下来,逐渐找到自信,操作起来更有底气,可以打80分了。

前几天队友生日,我去驻地宾馆前台订蛋糕。原本以为订不到,但是客房服务员想方设法弄到了蛋糕,赶在出发上夜班前,就在电梯口,我们几个队员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

努力、不放弃、千方百计,是当下黄石的关键词,是所有人的奔跑姿势。

黄石,有时下雪、有时雨、有时晴,但春天不可阻挡地来了。

整理 记者 唐悦

栏目执行 唐悦

策划统筹 王晓映 刘玉琴

标签:妈妈;记录;视频
责编:孟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