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乡村史记 | 扬州沿湖村:退养还湖碧波漾,百年渔村焕新颜
2020-12-30 17:51:00  
1
听新闻

编者按

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三农”工作成效。自脱贫攻坚战开展以来,江苏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更高质量发展提升小康含金量,乡情乡貌变化巨大,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为此,“学习强国”江苏学习平台、新江苏·中国江苏网推出“乡村史记”系列报道,8个月来,我们走进全省240多个乡村的田间地头,用笔书写百姓故事,用镜头记录乡村新貌,为决胜全面小康凝聚力量。

扬州有个百年小渔村——沿湖村,渔民世代以船为家,捕鱼为生,看天吃饭。13年前,全村挑土填塘造庄台,渔民们结束水上漂泊,在陆地上扎了“根”。今天,全村退养还湖,以邵伯湖美景、渔家美食为名片,打造出一批特色渔家乐和民宿,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曾经的“渔花子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国最美渔村”。

挑土填塘,百亩荒滩变楼房

清晨,邵伯湖上水汽氤氲,湖畔的沿湖村在水雾中若隐若现。太阳缓缓升起,村头荷塘上立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十个巨大字牌立刻笼罩在金色的阳光中。

这里是扬州唯一一个纯渔民居住的小渔村,200多年前,来自山东、河南、山西、安徽的村民循着河湖水道来此定居。打渔不如种田稳,这个“漂”在水上的村落一直是当地地理位置最偏僻、经济基础最薄弱的村庄。

渔民撒网

一辈子捕鱼为生的沈桂付最清楚那时的境况。“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69岁的沈桂付回忆道,“最怕冬天出湖捕鱼,旋网被冻的撒不开,收网的时候,手一沾水就结冰。”冬天的捕鱼人,脸上、手上、脚上全是冻疮。当地流传着一句话,“呆男不娶渔家女,傻女不嫁渔家汉。”

旧渔船

2004年,30岁的本地村民刘德宝被任命为邗江区方巷镇沿湖村党总支书记。从小在渔船上生活,他深知漂泊不易。上任后,刘德宝立志要让渔民安居乐业。他钻船头,跑船舱,摸沿湖村的“穷底”。

多方奔走后,村里决定在2007年启动渔民上岸定居工程。渔民上岸是党和政府多年来大力推进的工程,可沿湖村仅有70多亩地。怎么办?“愚公移山造庄台!”在刘德宝的带领下,渔民们挑土填塘,把600亩荒滩水塘填成了平地。打地基、建楼房,昔日荒滩上立起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小楼。

住的问题解决了,但富的路子依然迷茫,看天吃饭的渔民无法脱去“贫穷”的外衣。时任方巷镇副镇长的崔卉忆起第一次来沿湖村的场景仍不由感叹:“渔民们日子太苦了。”

渔民旧照

在生态保护大趋势下,渔村既有的生产方式无法与之适应,变革势在必行。如何变革?方向在哪?村两委走访调研深入挖掘沿湖村的各种“资源”,他们发现,渔家美食大有文章可做。2011年10月,在崔卉的指导下,沿湖村举办了“首届邵伯湖渔民文化美食节”。周边的村民和游客闻讯赶来,渔民们烹制的清炒芡实茎、湖虾米炒蒲菜等特色船菜收获了满满好评。2013年中秋节,沿湖村又举办祭月仪式,打鱼令、水龙舞、鱼灯舞、打蛮船等自制节目处处体现着浓郁的渔家文化。小渔村逐渐进入扬州游客的视野。

退养还湖,渔家美食谱写致富经

2015年,扬州的“乡村游直通车”开通,沿湖村搭上了这班快车,开始全面向旅游“进军”,一批特色渔家乐如雨后春笋般迅速涌现,返乡青年马明斌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每到中午时分,“小马哥渔家乐”就热闹起来,城里的车开到这里,品渔家菜,赏荷塘景,座无虚席。“有时候光提前预定的,就有十七八桌,我要请附近邻居帮忙才忙得过来。”马明斌原本在扬州市区工作,小渔村日新月异的发展牵动了他这颗在外打拼的游子心。“工厂工人、酒水销售、保险公司业务员我都做过,时间一久,觉得在外面给别人打工也没什么意思。”

2016年,在退养还湖政策的号召下,马明斌和父亲商定不再围网养殖,利用老宅上的两间空房,做起了渔家乐。母亲和妻子“掌勺”,爷俩打下手,杂鱼贴饼、生爆土鸡、山芋粥……地道的渔家菜令城里游客频频“回头”。“既然发展得这么好,不妨再做大一点。”2017年,马明斌说服妻子把城里的房子卖掉,在老宅旁的空地上新建起一栋大房子。

“小马哥”渔家乐

楼上是民宿,楼下作餐厅,房前铺木板,一池荷塘美如画。现在的“小马哥”,旺季月入七八万元。马明斌的成功带动更多年轻人主动返乡创业。如今,沿湖村已月十多家渔家乐、民宿,集聚效应随之而来。回村的年轻人还抓住机会积极拓展“业务”,把村里的芡实、红菱、咸鸭蛋、胡虾米、湖虾粉等产品推广出去。

“以前围网养螃蟹,逢上风调雨顺能赚些钱,要是遇到洪水,就全都冲没了,‘颗粒无收’是常有的事。”小马哥父亲马长好是有着45年的“渔龄”的老渔民,他感叹,现在的日子安稳收入高,湖里的水质也变好了。

餐饮和民宿发展得红火,沿湖村人心底的热情更旺了,他们开始思考如何在乡村旅游这条路上走的再远些。

以“渔”为魂,激发乡村文旅新动能

“渔民来自各地,他们有独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多值得讲的故事。”崔卉说,沿湖村不但有优质的自然景观资源、生态资源,更有积淀百年的特色渔文化资源。

37岁的渔家姑娘黄成娟是村里渔文化的“探路者”。2019年7月,黄成娟和渔家媳妇宋雅丽、潘兰兰一起,成立了扬州俏渔娘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公司围绕渔漾时光茶吧、常来渔家渔庄、雅遇别院渔家文化民宿客栈、俏渔娘创客课堂等,打造出了渔村旅游的多业态模式,可承接团建、研学、聚会等一系列服务,目前已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预计年收入达80多万元。

黄成娟(右一)和宋雅丽在直播

黄成娟自称“渔三代”。“漂泊打鱼的‘渔一代’住在船上,在湖里围网养殖的是‘渔二代’,放下渔网、发展渔文化旅游的我们这些‘渔三代’。”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俏渔娘们将沿湖村的美食销往全国各地。“芡实、虾米、虾粉,是我们村的‘沿湖三宝’,我们还有胡虾饼、虾圆,我自己还会做胡虾仁豆腐圆,销量很不错。”

“俏渔娘们”在虹桥坊摆摊

她们带着村里的渔文化产品摆摊、参展,让沿湖村走向全国。“我们的文创产品主要有莲蓬车挂、红莲子手串、手工编织五彩绳、特色手工布玩、邵伯湖艾草香包、彩色树叶敲拓画等等。”在“渔家学堂”里,渔娘们开设了手工体验课,让游客也参与到文创产品的制作中。

以“渔家学堂”为大本营,沿湖村逐渐开启了全民发展乡村旅游的新模式。成立于2016的渔家学堂会定期开设课程,培训村民学习民宿管理、餐饮经营、服务礼仪、渔特产包装销售等技能。

今天的沿湖村已经摘掉穷帽焕新颜,村集体收入达245万元,人均年收入3.14万元。“沿湖村将继续深挖渔文化内涵,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刘德宝说,沿湖村的灵魂就是渔,全村将围绕“渔”字,继续摸索发展的新路子。

标签:扬州;沿湖村
责编:陈淼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