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乡村史记|连云港西连岛村:昔日小渔村变身特色海岛生态村
2021-01-06 13:46:00  
1
听新闻

西连岛村位于江苏省最大海岛连岛的西侧,以全国最长的6.7公里拦海大堤与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相连,南与江苏省帆板训练基地相望,西北侧为连岛渔业码头,半环型的渔港路与新村海景楼靓丽美观,集青山、碧海、沙滩、海蚀奇石、天然海岛于一体,以盛产海鲜而驰名。西连岛村是以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为经济主体,以鱼肥加工、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为辅的多功能新型渔业村。

连岛街道西连岛内湾全景

西连岛村的历史要从1762年说起,共九姓十八家渔人从陆地上岛定居西山,从此连岛人开始书写他们的历史。远至渔村257年的足迹,近至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砥砺奋斗,西连岛村有了今天的精彩绽放。今天的西连岛村是由原东山村与西山村合并而来,谭保庆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第一任东山村书记,也是全国劳动模范。他常年冲锋在前领船出海,带领渔民克服困难,发展壮大了渔业生产。

20世纪40年代,西山村原貌

20世纪50年代,出海的汽船

新中国成立后,渔民在合作社进行集体生产,生活虽不富足但其乐融融。1958年10月,西山大队开始学习海带养殖。70年代至80年代,是海带养殖的高峰期,各生产队进行海带集体生产,集体收割,集体晾晒,据说那时到处是腌制晾晒的海带,甚至会被堆成小山一般高。经过简单加工的海带大部分被连云港水产经销公司收购进行销售,另一部分被运往外地出售,他们第一批打响了连岛的海产品招牌。

20世纪60年代,东西山村渔民从事海带养殖工作

20世纪90年代,省劳模,海上渔业支部书记武可春带领渔船集体出海

80年代,渔民从大包干到生产到户开始独立生产。海带养殖户开始减少,捕捞船只开始逐渐增多。第一届渔业支部书记武可春,便统一组织渔民出海。武可春年轻时就担任渔船船长,带领船员长年奋战在海洋捕捞第一线,上渤海、下东海。

1993年12月,西大堤通车

此后,渔村经济发展开始快速增长,但岛上交通不便,严重阻碍了渔村的发展。随着1985年4月1日拦海大堤工程开工,6.7公里的全国最长的拦海大堤将实现连云港市东部城区直通西连岛的江家嘴。历时9年,至1994年8月30日西大堤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开始铺设自来水管道,到1996年开始正式通车。从此,闭塞的连岛向外界揭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连岛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迎来了更多的机会。到90年代,连岛部分渔船由木制改为钢制渔轮,渔民开始出远海进行捕捞,产量也颇为丰盛。生活水平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各种文体活动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2000年前后,连岛旅游业蒸蒸日上,1997年首届连云港之夏大型节庆活动盛况空前。

1997年,连云港之夏期间连岛浴场

改革开放40年的艰难奋进,实现了连岛的振兴,才有了今天一步一景的魅力连岛。渔业生产也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势态。紫菜和太平洋牡蛎养殖取代捕捞业成为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至2019年,西连岛村紫菜养殖面积已增至12万余亩,并且拥有一套独立完整的紫菜生产、加工的产业链。

西连岛村现任党总支书记李庆国在万亩紫菜海上田园查看紫菜生长情况

渔船上的入党宣誓

近年来,西连岛村围绕全域旅游深入推进“渔”文化动能提升工程,围绕“渔时、渔市、渔节、渔趣”做文章,深入挖掘乡土人才资源,打造优秀乡土人才工作室,新建“渔”文化展示交流平台,筹办渔家特色文化艺术节,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树立起海岛本土文化的金字招牌,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德馨苑”渔家文化广场的品牌化,为连岛街道公共文化建设树立形象,提升了文化设施服务功能和文化品位。以“省级旅游村”为契机,2019年围绕“乡村民宿的蝶变”主题,对46户礁石湾民宿区提档升级,完成西连岛后山民宿区山体绿化100亩;修建占地48亩的海鲜美食广场;修建海洋牧场做好浮码头建设,大力发展1500亩牡蛎养殖与300平方米网箱垂钓,并依托2500平方米的海鲜美食超市进行海产品展示销售和美食体验。

回望过去,凝心聚力,展望未来,砥砺前行。西连岛村将牢牢把握推进城乡一体化这条主线,努力把西连岛建设成为渔岛特色生态村。紧跟时代步伐,开展“党建+产业”、“支部+创业”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打造以平台观光、休闲垂钓、海上采摘相结合的休闲渔业项目,全力打造全域旅游。

标签:
责编:黄琰 崔欣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