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对面是葡萄园,这片是梨园,梨子还有十天就可以吃上了。”日前,在位于润州区和平路街道长江村的忆江上渔庄里,老板余春祥乐呵呵转悠着。这是一个融垂钓、农家乐、烧烤一体的渔庄,经营面积30亩。
曾经的渔民余春祥“上岸”已10多年,经历创业初期的困难重重,他用5年时间终于摸索出适合自己的渔庄发展项目,从而实现华丽转身。
忆“江上岁月”:19年“累并开心”
今年45岁的余春祥,过去以捕鱼为生。“15岁我就上船了,每年3个月时间的捕鱼季里,漂在江上,下网、拖网、收网、洗鱼,一气呵成。”回忆当年,余春祥有种怀念之情,他用“累并开心”来描述这段漫长岁月。累的是,每天捕鱼要在船上工作十多个小时,开心的是,看着满舱的鱼、虾大丰收,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勤劳吃苦加上技术很有一套,余春祥家的捕鱼量在村里一直是“名列前茅”,年收入因此颇丰。但到了2009年,长江航道尹公洲段设立了禁捕区,镇江丹徒组、谏壁组渔民的捕捞水域被收回,余春祥长达19年的捕鱼生涯就此戛然而止。
“接到通知的那一刻,心中有些难过,甚至觉得对自己不公平,但仔细思考一番后我还是上交了自己的捕捞证、船舶检验证、渔民证。”余春祥朴实地表示,个人眼前利益虽然受到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对国家肯定有利。
另谋出路,创业终有所成
“上岸”后的初始几年,余春祥平日里打打零工,但内心一直想创业干些什么。“我们渔民文化程度低,所以村里一有什么技能培训,我都会积极参加。”余春祥说,电脑他就是在培训中学会的,并通过培训开阔了视野,了解市场行情,他一直在等待创业时机。
2015年,长江村决定将一块荒地和臭水塘进行改造后综合利用起来,并实行公开招标,谁有能力经营,就可以将这块地租过去。余春祥与家人商量后,最终毅然接手。
经过水塘清理、土地平整后,余春祥先是投资养起了螃蟹,由于水环境不利和经验缺乏,螃蟹养殖生意并不理想,这条路最终宣告作罢。“我想了想,还是做自己擅长的养鱼。”干劲十足的余春祥随后将蟹塘转为鱼塘,重新精心打理,主营垂钓。慢慢地,垂钓生意的回头客多了起来,一些客人都想留下来就地吃饭,余春祥便介绍到村里开的饭店。
随着客人越来越多,余春祥开始琢磨:既然客源不愁,自己何不将餐饮与鱼塘垂钓项目结合起来,扩大规模做农家乐。带着对长江、对“渔民生涯”的一份浓厚感情,余春祥把自己的渔庄取名为“忆江上”。
但是,此轮“升级版”投入远超预算,余春祥一度陷入被动。了解到其经营状况后,人社部门及时进行一对一的创业辅导,相关创业补贴、创业带动就业补贴以及创业担保贷款等扶持政策如同及时雨,助力余春祥突破了发展瓶颈。
共克时艰:渔庄定会好景重现
走进余春祥的“忆江上”渔庄,记者看到一番“世外桃源”的景象:干净整洁的环境,一排排烧烤桌,配套观景平台,无公害菜地,果园里遍地种着葡萄、梨子、橘子、桃子……
余春祥告诉记者,渔庄开业两年多来,生意越来越好,农家乐的所有食材都是就地获取,即便不是周末,平日里包厢都基本订满,遇上节假日时更是“一桌难求”,还有上海、北京的顾客慕名远道而来。大忙时候,余春祥还雇了数人,对帮助村里解决困难人群再就业尽己一份力。
然而今年上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渔庄产生了不小冲击,一连几个月都不能正常营业,顶着压力,余春祥慢慢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下一步路该怎么走好。“这两年渔庄规模不断扩大,生意虽然也跟得上,但我们需要一段时间沉淀一下,看看还有哪些方面的服务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凭着多年的经验与信誉积累,余春祥满怀信心:“相信疫情彻底结束后,渔庄的好日子很快就会重新回来。”(记者 杨佩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