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跟着总书记看江苏②丨南通博物苑与其创始人张謇的历史性贡献
2020-11-24 13:4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1
听新闻

11月12日下午,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跟随总书记的脚步,让我们一探这“华夏第一馆”的历史渊源,领略其背后穿越历史、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

南通博物苑系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其创始人张謇先生,字季直,号啬翁,中国近代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事业活动家。

今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提了五点希望,第一就是要增强爱国情怀。他说:“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三个多月前,总书记曾在企业家座谈会上谈起张謇;三个月后,总书记又实地了解张謇的事迹。这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总书记为何如此关注?让我们一起来听张謇与南通博物苑的故事。

南通博物苑

1853年(清咸丰三年),张謇出生于江苏海门常乐镇,父祖以上数代都以农商为生。张謇15岁开始进入科举试场,直至1894年考中状元。此前因长年在外游幕讲学,张謇对内忧外患的中国早有比较深切的认识。就在他“大魁天下”不久,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目睹北洋海军的覆没及次年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签订,张謇痛心疾首,他深感国家的积弱蒙耻在于国力不振。民气未张,而要扭转这局面,“责任须在士大夫”,并且是士大夫的不尚空谈、身体力行。于是,他放弃了仕途,回家乡兴办起以大生纱厂为核心的企业,走上发展民族工业的艰难路途;接着他又创办师范学校,从而揭开南通现代化教育的序幕。他迫切地希望通过实业、教育以及社会公益等多方面的齐头并进,在家乡“建设一新世界雏型”,为贫穷落后的中国走上强盛之路作一个示范。

张謇

创设博物馆,本是维新志士爱国主张的一项具体内容,尽管有着官方奖励的刺激,博物馆并没有能够应时而生,而作为列名上海强学会成员的张謇,真正意识到小国需要博物馆,乃是他对日本考察以后的事。

1903年张謇东渡日本,对日本的实业和教育进行了为期70天的考察,明治维新给日本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他深受触动,而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博物馆也给他留下了深切的印象。回国后,张謇面对当时的形势和国内情况,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两次上书清政府,撰写了《上南皮相国请京师建设帝室博览馆议》和《上学部请设博览馆议》,建议在北京建立合博物、图书二馆为一体的博览馆,进而推行到各省、府、州、县。张謇执意创办博物馆,与他“教育救国”的主张密切相关,他认为教育事业关系着国家命运和民族存亡,而博物馆是普及知识、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是学校教育的后盾。

博物苑苑景

当时,腐败的清政府对他的倡议根本不予理睬。他在1914年写的《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以下简称《品目序》)中回忆说:“始盖尝请于清学部建国立博物苑,议者格焉。”

倡议无人采纳,他就亲自实践:“光绪三十一年(1905)乙巳,购并地二十九家,凡三十五亩有奇。越岁丙午,苑馆测候室成,搜集中外动植矿工之物,乡里金石,先辈文笔,资我学子察识物理。”

中馆

中馆是苑内最早的建筑,始称测候所,为三间中式平房,安置测候仪器,每日发布天气预报。接着建南馆,南馆始称博物楼,为一座西式二层楼房,平面呈凸字形,是苑内的主要陈列处。当时楼下陈列动、植、矿物标本,楼上陈列历史文物,楼上北侧有一月台,上面悬挂着张謇在建苑之初作的对联“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本之名”。1911年在以中馆为中心,南馆和中馆的中轴线上建北馆,建成的北馆上下各五开间,楼上陈列书画,开间的长度正好与展览中的一幅清代南通画家钱恕的《江山雪景图》10米长卷相等,楼下陈列黄海边出土的长达10多米的鲸骨架及各种化石标本。

图片从上往下依次为博物苑早期的国秀亭、谦亭、南馆、北馆

博物苑创办初期附属于通州师范学校,日常工作由苑主任孙钺具体负责,孙钺原是通师的学生,也是博物苑的创始人之一,在任二十余年,为博物苑的规划建设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张謇为了将博物苑经营好,还特请通师日籍教师木村忠治郎为博物苑的建设做顾问、请扬州石工为国秀坛垒太湖石,并征集各种竹、兰、牡丹等植于苑内。而后又陆续建苑事接待室、藤东水榭、国秀亭、谦亭(味雪斋)、花竹平安馆、壶外亭等,筑兽室、鸟室、鹤柴、鹳室、水禽罧饲养鸟兽,在苑中精心设置假山、荷池、风车、水塔、喷泉,辟花坛、药圃,广植树木、花卉。张謇还为亭榭楼阁题了匾额、楹联,丰富了苑景的文化内涵。从这里可以看出张謇对博物馆名称以及由此在他心目中确认的博物馆的形态和功能。

南通博物苑石额

张謇深知文物是博物馆的基础,于是毫不犹豫地率先捐出自己的所藏,而后于1907年刊印《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这可以看成是中国最早的文物征集启事。邮递各处,广泛征集藏品。张謇对文物征集主张是“纵之千载,远之异国者,而昭然近列于耳目之前”,希望“收藏故家,出其所珍,与众共守”,而他自己也带头拿出文物交博物苑收藏。他在启事中说:“謇家所有,具已纳入。”

同时张謇也深知这种“万物皆备于我”式的征集,对依靠私人财力而建的博物苑来讲,无异于天方夜谭,于是他把博物苑的藏品征集定位为立足本地兼及中外,他在博物苑中馆匾额的题语中说:“中国金石至博,私人财力式微,搜采准的务其大者。不能及全国也,以江苏为断;不能得原物也,以拓本为断。”

苑事室

在今天看来,张謇先生的文物征集理念依然是那么的科学和实用。张謇注重地方文物的收集,是为了“留存往迹,启发后来”。张謇凭借他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关系以及他在地方上拥有的实际权力,为博物苑广征博采,充实了苑藏品。不少国内外收藏家如端方、叶恭绰等都向博物苑捐赠了文物。同时他还寻找机会不惜代价地为博物苑购置藏品,1910年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张謇利用自己作为大会审查长的机会,在大会闭幕后征集和收购了大量的展品……

博物苑苑景

经张謇近十年的苦心经营,至1913年底博物苑已具有一定规模。她是一座园林式的综合性的博物馆,占地四十亩。苑中树木葱郁,花草芬芳,树木花草都标明科属、产地和中外学名。中馆、南馆、北馆三座主要建筑掩映在花木丛中,假山、荷池、茅亭、风车、水榭点缀其间。还饲养了丹顶鹤等各种动物。它既是一个博物馆又是一个植物园、动物园。使之成为今天我们所不断讨论和希望实现的一个多样性博物馆的范例。

第一任苑主任孙钺

观览证

为使博物苑管理规范,1913年由苑主任孙钺拟订了《博物苑观览简章》,配合《观览简章》特制了参观凭证——观览证(现在人们称其为“中国博物馆的门券之祖”);从而实现了我们今天所说的免费开放和免费不免票的管理模式。1914年根据苑藏品,在鉴定、分类的基础上编印了《南通博物苑品目》(上、下册),包括全部藏品和动植物的目录,共收录了天然(即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分,所列藏品2973号,每号一至若干件,其中天产(自然)品物1870号,占62.8%。这反映了张謇强调在博物馆中普及自然科学知识,同时,这种对博物馆藏品分类许多方式一直沿用至今。

1909年博物苑规划图

1914年,南通博物苑平面测绘图

张謇在经营建设博物馆时是有规划的,我们可以从现存最早(约1909年)的一份博物苑平面图中,看出上面还保留着对建苑最初始时的规划痕迹,而1914年绘制的南通县博物苑图,已能看到规划的细致,园子里种植的植物名称都用图例显示出来。

1920年张謇邀请苏社成员游览南通博物苑时在中馆前合影

1922年6月19日张謇与梅兰芳等京剧表演艺术家在南通博物苑谦亭合影。左起:姜妙香、姚玉芙、梅兰芳、张謇、王凤卿

早期的博物苑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教育,供学生集体参观,同时也接待知识分子和中上层人士。20世纪20年代由于张謇的事业和自治使南通成为模范县,博物苑也成为其中很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典型,接待了不少著名学者和外宾。1920年张謇陪同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参观博物苑。1920年由张謇、黄炎培等人发起的江苏省自治组织“苏社”在南通成立,与会社员和来宾120余人游览博物苑,并在中馆前合影,来宾中包括《密勒氏评论报》主笔L.B鲍威尔和美商会会员6人。1920年6月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也来苑参观。1920年,中国科学社在南通开第七次年会,马相伯、梁启超、丁文江、竺可桢、杨杏佛、陶行知等学者名流云集南通,曾在藤东水榭开过一次会,参观博物苑。此时期,张謇经营的博物苑达到鼎盛之时。

标签:
责编:孟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