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一心扎进农村,争做村民“贴心人”——记睢宁县王集镇戈段村第一书记、工作队员唐久
2021-02-03 09:58:00  来源:省委驻睢宁县帮扶工作队  作者:顾士刚 葛爱华  
1
听新闻

一米七五的身材,一口徐州式的普通话,有点圆胖的脸上笑容满满,青春阳光,这就是江苏省委驻睢帮扶工作队派驻睢宁县王集镇戈段村第一书记——唐久给人的第一印象。2020年3月27日,全国抗击新冠肺炎仍在继续,复工复产也如火如荼开展,唐久带着后方单位——徐州矿务集团有限公司的嘱托,来到苏北的一个偏僻的小村,他用苦干、实干的务实精神,俯下身子扎根基层、为民解忧,一件件、一桩桩真情帮扶的事迹如涓涓细流温润着戈段村百姓的心田。提起唐久,戈段村的村民无一不骄傲地竖起大拇指,纷纷夸他“俺们的小唐书记,真好”。

他是村民的贴心人

“叔叔,我能上学啦!”9月10日,当唐久又一次走访到低保户朱连春家门口时,朱连春3岁多的小孙女像小燕似的高兴跑向唐久,唐久很开心地抱起,连声向小朋友道歉:“叔叔不知道今天朱璎珞没去上学,‘小白兔’忘带了,下次来双份……”看着自己的孙女与唐久开心的热聊,朱连春眼泪不自觉的流了下来,曾经几乎绝望的他,因为唐久书记的到来,让他从内心重新唤起对生命的渴望。

今年44岁的朱连春两口子都患尿毒症,父母都已70多岁,有2 个儿子一个闺女。大儿子4年前在外打工时与一淮南女相爱结婚,遵循农村习俗办了婚礼,但没有及时领取结婚证。三年前生了个女儿,因看到朱连春两口都患重病,承受不了家庭沉重压力,儿媳妇在小孩不满一周岁离家出走,至今未回。随着小孩越来越大,马上要上幼儿园,由于当时结婚时没有结婚证,只有出生证明,无法入户口。

2020年5月13日,唐久入村走访时到朱连春家时,刚透析过的朱连春很虚弱地依在自家门前的三轮车上,对唐久热情的招呼,开始也是有气无力地回应着,突然,小孙女从邻居家“呜呜……”哭跑回来,拉着朱连春的手说:“爷爷我也要上学……”朱连春抬起无神的双眼,对视着正想说话的唐久说:“唐书记,你说半天了,我没听清楚什么,我知道你们都是从大城市里来的,有知识,有办法的,求求你帮我们家下,我孙女9月份就能上学了,可没有户口上不了学的……”唐久听了之后,忙拿出走访笔记本详记下详细情况,回到村里又向其他村干部了解情况,从5月14日-19日,连续6天辗转奔波在戈段村、镇派出所、司法所等部门,开证明、帮协调,5月26日,终于给小孩上了户口。

唐久在帮朱连春孙女上户口过程中,也在不断和朱连春交流,鼓励朱连春要战胜病魔。“儿子在外打工,也能补贴家用。现在党的政策好了,透析是免费的,唐书记给我们村新建了20个大棚,我不能干重活,唐书记让我日常看护下大棚,一天能领工资60—70元,我不再是等死的人了,感谢党派来的好干部呀,唐书记是我们的贴心人呀!”朱连春现在不再像刚得病时那样整天躲在家里不敢出门见四邻,每天都乐呵呵地在村头等孙女放学回家。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

戈段村由朱庄、姚庄、葛段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下辖25个村民小组,人口4897人,987户,全村共有党员82人,耕地面积5196亩。

唐久就任戈段村第一书记以来,历时一个月,走访戈段村,笔记本记了100页,从走访调研中发现戈段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因病致贫66人,占比11.46%;因残致贫38人,占比6.59%;因学致贫4人,占比0.69%;因缺资金致贫96人,占比16.67%;因缺劳动力致贫22人,占比3.82%;因缺技术致贫71人,占比12.33%。另外,受教育程度较低,缺乏劳动技术能力,视野不够开阔,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业致富的闯劲干劲也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

唐久深知,精准扶贫,只有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戈段村有种植西瓜和辣椒的传统与技术,2020年村集体种植10棚20亩西瓜,每棚收益都在1万元以上。唐久多次入村考察后,与村两班子成员多次会商,又报请省委帮扶工作队和后方单位同意,投资20万元,再建设20个大棚,种植40亩经济作物。

扶贫要与扶志相结合。75岁的陈华章走路腿很疼,虽有每月650元低保兜底,但唯一的亲人—17岁的孙女正在上高中,他多次对上门走访的唐久说:想找点挣钱的事做。唐久一直想帮陈华章能持续增收,在正在建设的大棚现场向戈段村党总支书记陈令前建议,大棚正式运营后,可安排像陈华章这样的劳动能力弱者低保户看护大棚,每天工资50—60元,优先使用建档立卡户劳动力,可以为其提供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建立起长效脱贫机制。

推进土地流转。根据镇统一安排,积极流转土地1000亩。在此基础上,村集体加大流转力度,再增加流转土地500亩;同时,实施机械化耕种,确保规模化收益。实现集体经济收入200元/亩年,全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

“唐书记来了,我们种地有底气了。”现在戈段村干部群众干劲十足。2020年8月,唐久在工作队和后方单位的支持下,投资60万元给戈段村购买了两台东方红拖拉机、一台无人植保机、一台履带式收割机,农机使用频率和效益凸显,除去人工、油耗外,村集体实现收入约100元/亩,共计增收15万元;投资20万元打了3口机井,对800亩地进行旱田改水田,一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20万元。68岁的朱保厚每天的职则是看护好村里的公用“铁牛”,他高兴地说:“俺种一辈子的地了,都是靠天收,那像现在都是机械化,都是高科技呀,大拖拉机耕地深,土壤墒情好,今年丰收啦,我每天都来看护好这些‘高科技’,我不要看护钱的,唐书记给俺们庄稼人带来好收成呀,感谢政府呀。”

2019年,戈段村人均年收入1.65万元,村集体收入20.02万元,全镇28个行政村中倒数第一。2020年,戈段村人均年收入2.15万元,村集体收入50.7万元,在全镇排名中稳居中上游。

强支部聚民心,兴文化扬正气

戈段村之所以贫困,与基础设施极度落后、环境面貌脏乱差有关,更与部分干部消沉、不思进取,群众人心涣散、怨天尤人有关。陈令前说,唐书记到村里走访调研后,在他的建议下,我们提出“以党建为引领、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为总抓手,实施乡村治理的“三强两建三树”工程。强支部、强党员、强规范,建队伍、建平台,树文明、树新风、树榜样。定期召开“三会一课”,建立党员微信群,开展“每日一学”活动,动员全村党员下载“学习强国”APP,组织全村党员外出学习考察,开展七一重温入党誓词、党旗下宣誓活动,“80多岁的老党员还跟着唐书记重温入党誓词,这对大家触动很大。”74岁的党员戈崇勤说,村党组织“活”了起来。渐渐地,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意识增强了,带领群众脱贫的决心日益坚定。

在驻村扶贫工作中,唐久和乡镇、村组干部建立了良好的战友情谊,并肩作战,密切配合。遇到难题,大家坐下来一起会商、研究,共同面对困难,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面对信访人员,他和乡村干部一起做思想工作,疏导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纠纷;申报项目时,他和乡村干部一起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共同争取,造福于民。通过这些工作的推动,戈段村不但摘掉了贫困村帽子,还打造了产业基础、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彻底改善。

“唐书记真的很受群众欢迎,只要他一出现,群众就会围拢上来!”村里的78岁老党员姚大华说,他很关心我们老年人锻炼问题,投资45000元新增60盏路灯,方便居民出行,我们晚上都能很安全的出来锻炼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唐久在驻村帮扶工作日志的扉页这样写道。“驻村帮扶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领导重视,群众关注,我时刻把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和沉甸甸的政治责任放在心里,把精准扶贫当做‘良心活儿’,尽职尽责,不敢懈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驻村以来,他勤勉敬业,务实重干,躬身为贫困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既当“知心人”,又是“带头人”,辛苦并快乐着。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