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水县新合村羊肚菌富民壮村产业园,水下的龙虾隐约可见。“最后一茬羊肚菌采摘完毕,放水漫灌,虾苗放下去30多天。”村支书陈爱仁说,“不歇茬来养龙虾,既提高产出率还能漫灌杀菌,为秋季羊肚菌种植做准备。”该村去年一期30亩羊肚菌种植一举成功,今年上马二期170亩,村集体、能人大户、低收入农户三方联动,仅此一项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带动低收入农户30多户,曾经的省定经济薄弱村去年集体收入21万元,今年向40万元冲刺,快步奔小康。
涟水县委书记王向红告诉记者,该县把高质量脱贫放在首位,将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截至2018年底,全县低收入人口由11.25万下降到1.74万,省市定经济薄弱村由53个减少到8个,累计脱贫率分别达84.5%和84.9%,减贫成效全省领先,走出了一条独具涟水特色的脱贫增收之路。
“一体三翼”探新路,
提升扶贫精准度
“脱贫攻坚,重在精准。”王向红说,涟水县创造性构建“一体三翼”阳光扶贫体系,将各类帮扶资源、群众脱贫需求摆上“货架”,解决低收入农户“不会富”、帮扶责任人“不会帮”、求助服务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一体”即县阳光扶贫超市。指着设在县政务大厅的扶贫超市,涟水县扶贫办主任席虎说,这是他们在全省率先创办的。
“在阳光扶贫超市,我们直接‘点单’,照搬别的乡镇现成经验,引进500亩瓜蒌项目,一下子解决了30多户低收入农户的就业问题,村集体今年也能增加10万元收入,顺利‘摘帽’。”南集镇朱陈村党总支书记袁成亮说。
通过“我想创业”“我想就业”“信息发布”“我想咨询”四大功能模块,扶贫超市将富民壮村项目、就业岗位信息、慈善求助等进行清单式展示,以身边人、真实事增强农户致富信心。“扶贫超市运行以来,落实就业岗位519个,532名农户实施了精准到户项目,3376名低收入农户实现就业,50余个经济薄弱村成功实施壮村项目。”
“一茬菌菇赚了3000多元,今年收入2万元没问题!”保滩街道厉渡村村民齐敏通过镇里的阳光扶贫窗口,“依葫芦画瓢”上马食用菌项目,一年脱贫。
“三翼”即县扶贫超市延伸功能,推进16个镇级政务服务中心增设阳光扶贫窗口、53个经济薄弱村全部设立“阳光扶贫”工作室、8400余名帮扶责任人全部使用“阳光扶贫”手机APP,就近为帮扶对象选定帮扶项目。
“一纲三目”扶真贫,
巩固脱贫长久度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涟水县县长时勇说。该县突出以产业扶贫为“纲”,以产业培育、基地打造、主体带动为“目”,唱好项目比拼“四季歌”。
陈师街道1.8万亩的“百药园”里,1100多名村民正在忙碌。2016年启动的“百药园”如今成为集中药材种植加工、仓储交易、旅游观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项目,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让贫困户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涟水近年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6个,发展各类休闲农业采摘园25个、休闲生态农庄6个、农家乐20余家,食用菌、中药材、鲜切花等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带动2000多名低收入农民就业。
与特色产业培育相结合、与园区平台培育相结合、与经营主体培育相结合,多措并举,推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百花园、百药园、百菇园、百果园……涟水各类园区蓬勃兴起。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薛必文自豪地说:“全县先后培育约2万亩瓜蒌和中药材种植基地、3000亩芦笋种植基地、3.1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00亩食用菌产业基地,带动建成17个特色农业园区,实现县级重点农业园区乡镇全覆盖,形成4.2万平方米的县级精准扶贫产业园和2万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带动2600户农户脱贫。”
“一点三线”惠民生,
聚焦群众满意度
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涟水县以提升群众满意度感观度为出发点、落脚点,走住房保障、救助保障、教育保障三线并进的高质量脱贫路径。
“政府给我们盖了新房,还送来这么多家具,我们省大钱了!”大东镇低保贫困户程士芳站在改造一新的新房前,看着大伙捐赠的锅灶、电风扇、电饭煲等物品,连连道谢。
涟水近年累计投入改造资金2000余万元,对1168户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等四类重点对象的危房进行改造。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洪然说,探索农村危房改造“1+X”帮扶新模式,将农村危房改造纳入全县扶贫开发和改善农民住房条件的大局谋划,并发动党员干部和企业捐赠基本家具、家电等生活用品,让低收入群众从“有房住”到“住得好”,目前已累计为52户危房改造困难户配置了桌椅、床上用品、电磁炉、风扇等必需品。
王向红说,涟水县在“三保障”中杜绝一建了之、一“脱”了之,而是“住房保障再延伸、救助保障再提升、教育保障再走深”,将“101%服务理念”融入脱贫攻坚中。比如救助保障再提升,县政府每年统筹665万元为低收入农户购买精准扶贫补充医疗保险,对住院者享受相应救助后个人负担费用仍超过0.6万元的,给予最低70%、最高95%的救助,极大减轻了贫困家庭的负担。该县还在全省率先完成“脱贫攻坚建档立卡户少儿病残救助”项目。
新华日报通讯员 李卫兵 孙国柱
新华日报记者 蔡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