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科技赋能 精准扶贫——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走进淮安高家堰镇深入开展科技扶贫工作
2020-08-24 10:25:00  来源: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  
1
听新闻

炎炎夏日,在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的会议室里,一场以“科技赋能精准扶贫”为主题的调研座谈正火热进行。“陈教授,沙地种地红薯如何提高产量”,“徐教授,如何运用高科技高效进行除草,免去大量的劳动力投入”,“王博士,如何运用信息化技术对稻田种养综合体进行精细化管理”……来自高家堰的各个村支部书记的问题此起彼伏。

近日,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专家团队在院党委陈毓陵书记的带领下,走进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队长朱钟斌、淮阴区扶贫办主任李玲莉以及高家堰镇有关负责同志参加此次活动。

河海大学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为华东水利学院1952年成立之初设立的水利土壤改良系,是建国后国内最早培养农业水利工程专门人才的系科。2018年学校根据国家需求和学科特色,重新组建成立农业工程学院。2019年12月底学院更名为农业科学与工程学院。本科专业农业水利工程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排名全国第二,并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学院下设多个研究所,涵盖了新时代国家农业农村在灌区现代化与信息化建设、可持续灌溉、高效节水器具、土壤修复、农业废弃物处理、水土资源规划、农业水土环境保护等各方面的迫切需求。

正午时分,陈书记一行抵达淮安市淮阴区高家堰镇高堰村800亩稻虾养殖产业基地项目开展调研。经了解,在国家实施长江流域十年禁捕的号召下,高家堰镇将有280余户专业渔民上岸,这些渔民可以通过承包稻虾田的方式解决就业问题。

随后河海大学调研团的专家们来到了高堰村石工墙遗址园,高家堰镇负责同志介绍了高堰村在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的重要性,展示了高家堰镇的丰富的水利史与水文化,讲述大量与高家堰有关的治水事迹及民间传说,让河海大学调研团了解了石工墙的修筑过程,领悟其承载的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高家堰镇的水文化与河海大学的水文化在此刻产生了共鸣。

参观完毕后,一行人来到高家堰镇政府会议室,开展了以“科技赋能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科技帮扶座谈会。会上高家堰镇镇长姚端端详细介绍了高家堰镇的基本情况,李锦亚主任详细介绍了5000亩稻田种养综合体的具体情况,农工院党委陈毓陵书记详细介绍了农工院的情况。在双方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了如何结合双方在农产品方面的供需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帮扶模式。

结合高家堰镇5000亩稻田种养综合体建设与当今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农工院徐俊增副院长作了题为“智慧灌溉——从水稻种植到稻鱼共作”的报告,重点介绍了农工院在智慧灌溉方面丰硕的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效益,对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构建智慧稻鱼共作系统提出了建设性技术方案,以解决当前稻虾共作面临的管理精细化、决策智能化以及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的问题。

列席的高家堰多个村党支书根据各村产业情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向河海大学专家团队踊跃提问。主要问题有:如何通过机械化技术降低红薯种植劳动力需求、解决打药?如何提高红薯出粉率?如何在稻虾养殖中使用信息化技术等等。河海大学专家团认真负责地做了解答,双方还决定将继续加深合作,在高家堰镇共同建设实习实验基地,推进农业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会后,调研团在帮扶工作队员韩熠的带领下走访慰问了沙河村高家堰镇低收入农户,并送去了慰问品与慰问金。陈毓陵书记亲切地与农户交流,了解他们面临的困难,勉励他们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考入河海大学。

科技帮扶的实质就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的手段,将科学技术送到广大农村贫困农民手中,促进科技融入农村经济发展,从而促进旧观念的改变和新生产力的形成。本次活动由省委驻淮阴区帮扶工作队积极联系后方单位,联合河海大学农业工程与科学学院共同举办。工作队将不断践行科技扶贫,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发挥,高校人才、科技、智力和文化优势,引领贫困户、贫困村致富,推动乡村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韩熠)

标签:
责编:贾晓君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