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村振兴 > 王晶
姓名:王晶
民族:汉族
出生年月:1989年6月
性别:女
政治面貌:中共党员
单位:
丹阳市农业农村局副科长
编号:558
追梦故事:

事迹简介

王晶,女,汉族,1989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丹阳市农业农村局副科长。2013年开始从事扶贫工作,现已迈入扶贫工作的第7个年头。七年来,在扶贫的路上摸索前行,深刻的认识到扶贫工作任重而道远,秉承为贫困群体默默服务的初心,在扶贫岗位上勤学思考、重视细节,做好上情下达、下情上传,逐步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扶贫干部。

事迹详情

习近平总书记说:“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尤其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钉钉子精神,锲而不舍、驰而不息抓下去。”

多年来,作为一名扶贫工作者,王晶一直坚守扶贫一线,聚焦“精准”,将精准扶贫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足“绣花功夫”,用实际行动推动脱贫攻坚蹄疾步稳向前迈进。

一、吃透政策,做扶贫政策的解读者

王晶认真学习有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讲话精神,刻苦钻研中央为脱贫攻坚部署的3年作战图,弄懂、吃透省、市一系列扶贫工作部署的相关政策。这些理论、政策成为滋养她的土壤,让她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学以致用。丹阳市建档立卡户中包括低保、五保、重残等各类贫困人员,人员性质复杂,她会向民政、残联、教育等职能部门请教各类贫困人员的帮扶政策,认真梳理汇总,尽量浅显易懂的讲给乡镇扶贫工作人员听,讲给建档立卡户听,讲给有需要的人听。

二、爱岗敬业,做扶贫业务的实干者

在接近7年的扶贫工作中,王晶一直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在把工作做完的基础上坚持做好。2017年底,阳光监管平台初建,数据量大、信息繁杂,为了确保每名建档立卡户的信息准确无误,逐条、逐项对信息进行核对,经常在电脑面前一坐几小时,加班到半夜,吃饭点外卖成为那段时间的标配。系统正式运行初期,周末无休,经常手机还未放下,办公室电话又响了,手机铃声和电话铃声奏成了交响乐。针对帮扶责任人在阳光APP走访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收入的采集周期、建档立卡户的收入分类、系统的使用等归类、汇总制作成PPT,多次对乡镇扶贫工作人员、帮扶责任人进行培训。

三、细致认真,做扶贫系统的维护者

扶贫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丹阳市与扶贫相关的系统就有6个,建档立卡户、经济薄弱村、帮扶责任人、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相关信息都要录入系统进行日常维护、更新。王晶平时会利用平台,导出建档立卡户的信息进行比对查看,发现建档立卡户基础信息不对称、上传信息错误等问题时,会第一时间与乡镇扶贫工作人员核对信息,及时将正确数据更新到位。对录入的扶贫项目,从申报、实施、验收、资金拨付的全部流程进行查验,对上传的项目资料与项目实际建设情况比对,确保扶贫项目全留痕。

四、察村愿助村富,变致富“带头人”

多年来,王晶走遍了丹阳市77个经济薄弱村,了解村级经济状况,找出各村制约发展的短板,因地制宜的帮助经济薄弱村选择适合的扶贫项目。对资源丰富、农业基础较好的村,结合高效设施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品种改良等项目适当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例如:折柳村鲜切花大棚建设、东皇村的粮食烘干房项目。对村级基础较为薄弱的村,发展民生类项目,改善村居环境,改善村容村貌,打造宜居村庄。如:扶城村小汤西路建设、利民村老年活动中心建设、宝林村排涝沟建设。对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区位优势较为明显的村,大力发展村级增收项目。如:滨江村电镀工业园区货运转运中心项目、颜春村便民服务综合楼项目、张寺村改造老旧厂房项目。对有特色农副产品的村,积极打造经济薄弱村农产品品牌建设,增加品牌知名度,如:杏虎村水蜜桃、折柳村柳旺大米、赵巷村稻鸭工作大米等。

五、实地走访,做建档立卡户的关爱者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在确保建档立卡户“平日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生活必需品(粮油、蔬菜等)有保障”的总体要求下,王晶经常到经济薄弱村和建档立卡户家中看望,询问他们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和健康情况以及疫情防控期间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还与科室同事自发捐款,购置了口罩、酒精、消毒液等疫控物资,赴陵口镇陵口村、折柳村两个经济薄弱村现场送温暖、送关爱,给在一线防控疫情的村干部们送上疫控物资,嘱咐他们提升防护意识,注重疫情防控工作细节,团结一心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从事扶贫工作7年的时间里,王晶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立足扶贫工作,把责任扛在肩上,到扶贫一线去,到贫困群众中去,迎难而上,奋勇争先。用满腔热情、用实际行动为贫困群体服务,将“扶真贫,真扶贫”作为工作信条落实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