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扶贫初心伴我行
2020-10-21 15:08: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建坤  
1
听新闻

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靖江市季市镇曙光村扶贫的那些日子依然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从我认识曙光村到现在,短短5年,曙光村逐渐放出光芒。稻鸭共作、农机下田、中国好粮油生产基地设立、资产盘活,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万元,贫困户全部摘下穷帽子,“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基本实现。而我曾经坚守过的简陋办公室,也变成了设施齐全的村委会大楼。在季市镇年度考核排名榜上,曙光村已进入先进村方阵。

这一路,是曙光村种下太阳、收获果实的脱贫之路。

变化的背后,有扶贫工作者找准“穷根子”、开对“药方子”的智慧,有帮扶主体把“输血扶贫”变成“造血扶贫”的觉悟,有曙光村村民齐心协力改变命运的勇气。

“肩扛责任,来到曙光村”

2015年7月,根据组织部门安排,我来到季市镇曙光村报到,任职第一书记。村里王支书热情地向我作了介绍,并陪同我将全村走了个遍。一天下来的调研了解,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脱贫不易。

村部办公室是只有两张桌子的简陋房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到2万元。村里的17名困难户一家赛一家穷。村内道路狭小泥泞,村容不整,村貌脏、乱、差,整体给人一种脱时代的感觉。

“种下太阳,赶走穷日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5年底,在曙光村担任村委会主任8载的张红卫,升任村党支部书记。当时村里的集体资产收入,全靠村里几家小工厂的土地租金,年仅2万元。村里常常入不敷出,每到年关,都得外出“化缘”。

“村委会日子实在紧的时候,你们是怎么解决呢?”“基本靠人家‘输血’。”“不行啊,输血只能解决一时,我们得想办法造血!”

元旦过后的一天,坐在村部小小的办公间里,我和张书记一起研究探讨起村里的今后出路问题。

经过几番思考和村委班子的讨论,形成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初步方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现自我造血。

“造血”的第一步是修路。要想发展,交通为先。我主动向单位领导报告申请,获得10万元发展扶持资金,支持曙光村改造道路,将流经村的百花港边一条800米长的烂泥路,改造为35米宽的水泥路,改善了村民出行的交通条件。

“造血”的第二步是因地制宜搞发展。盘活沉寂资产,聚焦于村里的农机合作社。当时农机合作社里,一台农机都没有,只是一个空壳。我又想方设法筹资,为村里添置了两台插秧机。同时鼓励合作社运营者,为本村和邻村的种植大户提供育秧、耕田、插秧、植保等一条龙服务。在当年夏种时节,这家农机合作社“活”了,光插秧服务就增加了三万元左右的集体收入。

农村发展,离不开“田”。我和张书记商量,在稻米上寻找发展路径。

如何提高水稻产出的附加值?我们围绕无公害大米做起了文章。

在我的倡导下,张书记和曙光村村干们撸起袖子,自掏腰包成立家庭农场。张书记带头承包了50亩稻田,边种水稻边养鸭,开启了季市镇“稻鸭共作”模式。稻田里的鸭子以杂草为食,有效减少病虫害,水稻无需再使用农药,实现真正的无公害。

这块稻鸭共作模式生态田的大米一经面世,立即收获市场好评。以前每亩地大米卖25元/斤,而无公害大米比传统水稻口感更好,能卖到6元/斤。为扩大市场销路,还为大米创设了“曙光”品牌,试验田亩收益能达到5000元,一亩田收益多了近3000元。

收获季过去后,我和张书记来到田埂上察看农事,脸上被阳光晒得黝黑的张书记很开心,他感慨地说:“肯动脑肯干事,才能有收获啊。”

“信心上来了,未来就在脚下”

曙光村出现了“曙光”,面貌也在悄然改变。

一个地方从贫困到富裕的发展过程中,最大的动力不是别的,而是战胜贫困的勇气和心气。

曙光村的变化证明,只有激发致富动力,才能去除贫困根子。这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日渐富足,也蕴含着精神层面上由闭塞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变化。

党建手拉手,富村帮穷村。2017年7月1日,由我牵线搭桥,将曙光村与新桥镇三太村跨区域结成帮扶对子。三太村是市粮食局“大走访大落实”活动走访村,村级经济实力较强。两村结对后,三太村在农产品销售、项目转移等方面向曙光村倾斜,携手曙光村共同发展。很快,在三太村的帮扶下,曙光村农机合作社进一步扩大规模,业务不断向外拓展。

2017年年末,我挂钩扶贫曙光村的任务完成。然而,面对急切盼望发展的曙光村,我还是一直惦念,不忘支持,挂怀着每户困难家庭的生活境况,决定为曙光村的未来继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2019年,通过我的推荐,曙光村被列入中国好粮油生产基地。好粮油贵在粮食优质。我联系种植专家,深入曙光村,给村里的种田大户提供技术指导,并为他们介绍产后服务。

熊秀方、熊和六是村里的两大种田大户,在曙光村流转了700多亩地。在得到我的大力支持后,他们继续在关桥村、横河村等邻近村落流转土地,种植面积达到了1500亩。

优质生产后,种田大户最愁的是销售。在我和张书记等村干部的商议下,曙光村成立了农产品销售公司,帮助他们销售稻麦。

熊秀方告诉我:“有了村里的帮忙,我不用花费多余的精力去愁销路,只管放开手脚,管好稻麦质量。”

与5年前相比,带领一村发展的张书记变化最大。他越来越懂得,脱贫攻坚不可能一蹴而就,如同布局下棋一样,走一步要看三步。

今年3月,张书记与我谈村里的未来发展。他指着季市公园东大门附近的20亩地,说:“这块地邻近公园,十分珍贵,通往公园东门的道路到今年6月份就能开通,所有高标准农田灌溉设施也即将完工,到时候我们打算发展休闲农业。”在张书记等村干部的布局里,依托旅游、亲子、体验等多个元素的休闲农业,必定会大放光芒,给曙光村带来更新的变化。

“日子变好了,我也要回报社会”

造血式扶贫,犹如为曙光村种下了太阳,光芒普照大地。村集体经济收入上来了,村民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村民们除了每年领取流转费外,还可以到家庭农场打工,每天可增加60元收入。

这里面包括了一些低收入农户。

命运多舛的曹小海,自小父母双亡,妻子在2014年患上帕金森瘫痪在床,自己因操劳过度罹患癌症,手术前又遭遇车祸。尽最大努力帮助曹小海,成为我和村干部们的必做之事。在曹小海住院期间,张书记每天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把这80只鸭子放到池塘里喂食,下班前再将鸭子赶回笼子。村里还筹集资金,从苏州请来专家为曹小海主刀,不少村民自发到医院去看望曹小海。

慢慢地,曹小海从困境中挣扎出生路。在村里的帮扶下,他从事保洁、打杂等轻便工作。种田大户一有小活儿,也会喊上曹小海帮忙。如今,他一年能攒下2万元,生活难题迎刃而解。

截至2019年年底,村里另外16户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可喜的是,其中不少贫困户彻底拔掉了穷根,生活能够自给自足。

年轻的臧磊如今在苏州打工,年收入8万元,他曾经因为母亲残疾、父亲重病,在中学读完后就到社会上做零工。村干部们知晓这一情况后,介绍臧磊去一家工厂里学数控,习得一技之长。

令我最受感触的是低收入农户翁友林的一份感恩。

67岁的翁友林一直身体不好,没有固定收入,没有子女,与93岁的母亲张玉芳一起生活。2019年,他在镇村帮助下,翻建了家里的砖头平房,一共花去12万元,其中政府补贴3万元。春节前,村里慰问他时,送去了600元慰问金。

今年年初,新冠疫情席卷而来,翁友林做了件让大家意料不到的事。他揣上500元,气喘吁吁赶到张书记办公室,双手微微颤抖地将钱放在桌上,说:“张书记,我看到你们从过年一直忙到现在,太辛苦了,我身体不太好,不能为疫情防控做什么,只能尽一点点微薄之力。”后来,张书记考虑他去年建房还有3万元的债务,另有90岁的老母亲要赡养,连续三次登门,要将钱退还给翁友林,可每次翁友林都坚决拒绝。村干部们郑重讨论后,决定收取翁友林的100元捐款,其余退还。

“这些年,党和政府一直在关心我,就像阳光照进了我的心里,我日子变好了,也该回报社会。”翁友林这样对我说。

从相识曙光村的这些年来,我从没有忘记对村里困难群众的关爱慰问工作,每年的“七一”和春节都要开展一次走访慰问。每当看到村里困难群众脸上露出的笑容时,我都倍感欣慰。

日子由穷变富,道路由窄变宽,一些文体设施从无到有,曙光村村民的生活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曙光村公共书屋,我常常看到徐卫初、陶根生等退休老人读书的身影。

在我和张书记打造的村广场“舞台”上,我常常看到每到傍晚,广场舞老师陈灿郎赶来,带领张坪、杨彩萍、姚银秀等村里的妇女们,跳着广场舞。

在去年的端午节,我看到村里举行了扎粽子比赛,村民们把扎好的粽子,送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

……

在曙光村种下的太阳,已经结出了幸福的、文明的、甜蜜的果实。而我,也在扶贫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着、学习着、收获着,这一切将永远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者:赵建坤 靖江市发改委;靖江日报社朱娜整理) 

标签:扶贫;曙光;初心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