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孔叶,长在孔叶,对父老乡亲怀有深厚感情。从2001年镇党委动员我回村工作那天起,我就抱定了要为孔叶村人民纾困解难、多办实事好事的信念。20多年来,我不忘初心、践行诺言,为村里和村民们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在强村富民的征程上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脚印。如今,村集体从一个“空壳”的经济薄弱村发展到去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000多元,全村34户建档立卡低收入户全部脱贫摘帽。
回望自己曾经走过的路,真是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入村工作后,我常扪心自问:村干部到底应该怎样当?怎样才算一名称职的村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深切的体悟到:强村富民才是一名村干部首当其冲的重要职责,干部心中富有为民情怀,老百姓才会跟你走。
富有为民情怀,就是要有一份强村富民的责任担当
“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刚上任时,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就业无门路、脱贫致富无依靠。我暗下决心:必须尽快改变这种状况!
窑业是我村的支柱产业,也是村集体收入来源的主渠道。1999年,刚过而立之年的我当选为村委会主任,当得知叶玉生、叶桂圣、徐兵泉等人有回村办窑场的想法后,我立即跟进,帮助他们流转土地60多亩,并个人筹款20多万元作为他们开办窑场的启动资金。当时,全村建起了14个立体窑,在为村集体增加收入的同时,一下子解决了本村26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
2015年,我村砖瓦企业因产品滞销、生产成本激增,亏损较为严重。当时,企业第一轮承包已经到期,第二轮承包摆上议事日程。经过数次动员,没有一个股东愿意站出来参加第二轮承包。为了保住这个产业,维护地方稳定、发展大局,我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个人筹集70万元,联合其他两个股东,牵头承包新型墙体材料有限公司。
接手企业承包权时,窑场设备老化、生产场地杂草丛生、泥土路凹凸不平。我从改善生产条件和节能降耗入手,投资新建路道,更新生产设备,改造不合理的生产流程。2016年,又加大技改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并通过环保验收,当年企业止亏为盈。2017年,以全市砖瓦企业专项整治为契机,投入200万元,新建料库1200平方米,场地硬质化4000平方米,新上除尘脱硫设施、粉尘收集装置、雾炮机、冲洗机等,通过环保设施提档升级,为企业发展赢得了新的机遇。2018年,年销售1500万元,实现利润60多万元,村民的工资性收入及车船运输等服务性收入5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也从此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每年可获得20万元以上的稳定收入。
在增加集体收入的同时,致力拓展富民增收的有效路径。2017年,我通过多方联系,领办了村办编藤厂,用我妻子的话说,当上了“不拿工资还要倒贴车旅费的厂长”。经过短期培训后,成功吸纳陈兰女、凡宝珠、张庆美婆媳等离不开家的贫困对象到编藤加工基地打工,两年后陈兰女等8个低收入家庭顺利脱贫摘帽。
后来,我又引进外乡能人翁毅,盘活了村废弃的养鸡场,兴办了混凝土搅拌站,创造就业岗位30多个,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我吸引徐州、安徽能人吴学平、张文立等3人,流转土地300多亩,创办规模农场。全村353户村民从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拥有了土地租金+务工酬金的“双金”收入。
为了探索乡村旅游的有效路径,我立足村情完善路网,村集体自筹资金300多万元,新建12公里的村组水泥路道,改善了200多亩农田的生产、交通条件,形成了三纵四横、环村路沟的路网体系;打造河网,完成600米迎大河整治,全线密排木桩护坡,河岸草皮、常绿乔木绿化、沿河亮化到位,沟通五条河道,实现活水绕村、游船绕庄;利用本村千年古银杏自然资源,打造千年古银杏景点,新建孔叶创业文化宣传园,为发展乡村旅游业、吸引更多的业主来村投资兴业营造了良好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
富有为民情怀,就是要追求动机与效果的有机统一
干部只有沉下身子、定下心来到村民中去,了解村民的想法、烦恼和高兴事,才能真正当好村民的勤务员。
刚当村支书那会儿,很想做些实事、好事,但群众不领情、工作难推进,心里很着急。于是,我又向老干部、老党员请教,他们说“干部的动机要与群众的愿望相统一,双方勤沟通、多交流,想法一致了,事情就好办”。
于是,我利用休息日、早晚的时间,经常到农户家庭去交流谈心、嘘寒问暖。时间长了,群众就把我当做家里人,与我无话不说,遇到土地流转、修筑路道、环境整治中的难题,我在跟他们商议后也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干部心中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支持干部的工作!让我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近年来,我村无论是在招商引资、发展村集体经济,还是在兴办公益事业、扶贫济困等方面,村民们和在本村兴业的老板们总是热心相助。前年,外地老板叶金堂和本村能人叶玉生等人捐款1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孔叶桥。在外地从事建筑工程的叶圣泉,让妻子捐了一万元。
富有为民情怀,就是要把群众的冷暖时刻放在心上
脱贫攻坚是一条需要辛勤付出的坎坷之路。多年来,我坚持做到:当贫困户农忙劳力紧缺时,我伸出援助之手;当贫苦户创业遇到困难时,我多方协调,鼎力相助,促其成功;当贫困户家人生病时,我亲自登门,倾力纾困……
全村3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除了5个五保户依靠政策兜底、1户集中供养外,对其他的贫困户,我坚持因户制宜、一户一法,以创办产业促就业。我带头兴办家庭农场、牵头承包窑场,让李兴兰、叶建林等6个低收入户在窑场打工,优先安排梅秀萍、叶虎生4户常年到农场打工并在农闲时参加村集体公用工打工,人均年工资收入在2至4万元。另外扶持两户自主发展养殖业,介绍其他14户到村外打工做杂工、打零工,年收入也达到2万元以上。
2019年冬天,我到贫困户叶虎生家中走访,他告诉我他的医保卡找不到了,老婆生病需要转院治疗没办法。我委派专人与所在医院和市合疗办协商后,积极帮助病人补办医保卡并紧急转院。30多岁的低收入户叶根东是个聋哑人,妻子残疾,因家庭经济困难一度情绪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一方面从“天无绝人之路”鼓励他坚定生活信心,另一方面帮助他申请低保,并介绍他和妻子到泰兴一家服装厂工作。现在,他家中盖起了楼房,小孩子就读初中,一家人生活得和和美美。去年春节前,他特地买了一条香烟送到我家表示感谢,被我婉言谢绝了。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是啊,我们村干部就如火种一样,只有燃烧着自己,才能点燃贫困户心中那把希望之火。
让村集体增收、低收入家庭脱贫,是一份承诺,也是一份坚守,是一种期待,也是一种责任。这项工作没有休止符,我将在党委政府的坚强指导下,继续团结带领全村干群奋力拼搏、砥砺前行,努力在富民强村的征程上取得新的更大的业绩。
(作者:叶玉年 泰兴市新街镇孔叶村党组织书记;新街镇党委办鞠连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