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脱贫路上的“芦笋奶奶”
2020-10-21 15:07: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张宏珍  
1
听新闻

我叫张宏珍,原任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党总支书记,现为大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总经理。在白米镇,提到我的本名“张宏珍”,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提起“芦笋奶奶”,那可谓是路人皆知。说起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着一段艰辛的故事在里面。

“多方取经定方向”

“走过东庄到西庄,有女不嫁大安庄,个个穷得精大光,一年到头喝稀汤。”那时候的大安村真是穷到家了,整个村集体一年的收入不足15万元,还背负着60万元的外债,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那时候的大安人也是苦到家了,是吃完上顿愁下顿,过完今天愁明天。2007年,组织上任命我为大安村党总支书记,面对如此穷困的局面,面对着村民带着希望的目光,我暗自下了决心,一定要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奔小康,不能辜负“共产党员”这个称号,更不能辜负入党时宣誓的那份初心和使命。

但现实却给了我重重的一拳。不瞒大家说,别的村书记不管走到哪里,都有人打招呼攀交情。只有我这个村书记当时不管是在村里还是在镇上,见到人都是低着头走路,尤其见到银行的人更是绕着走,生怕人家看到我张口就是追债,逢年过节被人堵着办公室大门要钱是家常便饭。村书记当得如此憋屈窝囊,我躲在被窝里不知道哭了多少个夜晚,我也曾想过打退堂鼓。但是,当我眼前浮现出那一个个带着希望目光的面容时,我又坚定起信念,一定要让大安人昂起头来走路。

怎么办?一定要为大安人找到出路,哪怕是撞破南墙也要找到一条出路!我一次又一次的思考着大安的未来,一遍又一遍地用脚步丈量着大安的田埂,一次又一次地和村民促膝长谈,慢慢地我坚定了内心的想法: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安必须要从脚底下走出一条路!

从2007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我与所有大安人一起日日夜夜不辞劳苦,壮大农业种植、盘活闲置资源、成立村办企业、发展设施农业,一点一滴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村民致富,到2016年,大安村的面貌已经今非昔比,不同往日。这一年村换届选举时,我继续担任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当选后,我避开大家的祝贺,独自一人在办公室沉思:现如今,大安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十年前的样子。但是,大安村要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还有差距,大安人脱贫致富奔小康还有差距,十年前到大安村时下定的决心还没有实现,三年后退职的话,我能向大安人交上一份什么样的成绩单。这个“心结”始终困扰着我,作为村党总支书记,我不能轻言放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不能半途而废,我要将压力转化成动力,把“心结”转化为信念,改变大安贫困的局面,摘掉大安贫困的“帽子”。

2016年,我与村两委班子认真总结了十年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得失,结合大安村的现实状况,通过多方学习调研,确定了今后三年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规划,决定发展特种种植业,希望借此逐步改变村里一穷二白的面貌。做产业要有好产品,于是我外出到上海、南京、山东等各大蔬菜批发市场做观察做调研,确定什么菜卖得快,价格又高,到时候就尝试种什么。一开始,那些菜贩子以为我是个大饭店的经理,对我特别热情,嘘寒问暖满脸笑容。后来他们发现我净是光看不买,还不停地问来问去,记这个写那个,就开始不待见我了。只要看到我来了,就开始嘀咕:看,那个“刁头”的老女人又来了。

就这样厚着脸皮泡在市场里,慢慢地,一个好的产品——芦笋,被我相中了。芦笋营养好,投入少,价格高,在南京、上海等地大超市的零售价达到20几元一斤,利润可观,最关键的是非常适合我们这里栽种。

项目有了,接下来就是资金了。2016年,时任姜堰区区长的李文飙书记来我村走访,我鼓起勇气向李书记汇报了大安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请求领导给予支持。李书记详细了解情况后,当即决定给予大安村部分扶贫项目启动资金,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既激动又忐忑,这笔资金重如泰山啊!有过前期的失败经历,如果这次再搞不好,我怎么对得起领导的厚望,怎么对得起大安村的父老乡亲?

为了做通大家的思想工作,这次我带头入股,同时动员村干部和社会上的名人能人投资入股,贫困户则以土地参股,顺利成立了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

“舍小为大搞创业”

2016年时,我已经54岁了,儿子多次做我的思想工作,想要我退下来去城里帮忙照看小孩。我深感左右为难,一边是活泼可爱的孙子需要照看,一边是村里的脱贫工作需要人扛着。我担任支部书记多年,对全村情况早就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无论如何都不能在这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打退堂鼓。凭借着对初心的执着追求,我坚定了舍己为公的决心——“只有让大安从贫困中走出来,才不愧对自己共产党员的身份”。

创业过程困难重重。之前村民们只种过水稻小麦,谁也没有接触过芦笋。如果请专家来指导,技术指导费是很大的一笔开支,8000元一罐的种子更不能出丝毫差错。为了省下各种开支,我一边购买书籍、勤加学习,一边组织大家到启东、溱东等地实地“偷师学艺”,终于摸索出了芦笋种植的要点难点。

夏季我每天早上5点准时到合作社,花两个小时的时间走遍130个大棚,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笋苗。看着小苗儿一天一天茁壮成长,让我满心欢喜。可是,就在移栽时,出现了问题:有两个大棚的苗叶片发黄发枯。那天下着瓢泼大雨,我浑然不顾,连夜赶到山东当面向专家请教,所幸处理及时,没有造成大损失。

种植芦笋的过程是十分艰辛的。酷热难耐的夏天,芦笋要开沟施肥,没人愿意到大棚里工作,我带头上。每天五点准时到大棚,一直干到早上十多点钟,大棚内温度高达40多度,实在热得受不了了出来凉一会儿再冲进去。夏秋两季芦笋的摘采难度大,不仅要留茎摘,而且每天要把130多座大棚都采摘一遍,否则第二天会开花变老。芦笋采摘高峰期我们多数都是半夜两点多到大棚,戴上头灯,到秸秆底部挖芦笋,这样一直干到早上八点多,累得手上磨出了水泡,胳膊都抬不起来……晚上回家我让丈夫给我按摩,他心疼地责备我:“50多岁的人了,这么拼命干什么!?”其实,我的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早日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

目前,我们的合作社已与上海、南京等地的批发市场以及泰州江南春蔬菜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芦笋销售供不应求。因为整天钻在大棚里,村民们都不再喊我“张书记”了,改叫我“芦笋奶奶”。

成为“芦笋奶奶”的同时,我也亏欠了家人很多很多。我上有老下有小,母亲是位残疾人,老母亲去世的时候,正值芦笋留茎养根阶段,因为进度不容耽搁,每天凌晨两点必须要到大棚,连对母亲最后的陪伴我都是抽着空去的;而我的父亲去世时,我在去山东调研的路上,我的婆婆两次因病入院,我只能请护工照料;两个小孙子先后生病住院,我这个亲奶奶没有去照料过一天,亲家母埋怨:这孩子还是不是你的孙子?……这些年,我深感对家人对子女亏欠了太多太多。可是芦笋就像我的另一个“孩子”,大安村就像我的另一个“家”,无论如何,我都要把芦笋种植好,带领大安走出来!

“初心不改终脱贫”

经过两三年的努力,大安村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的帽子”,2019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0多万元。习总书记说过,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我们合作社雇佣的都是本村低收入家庭且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有了这份稳定的收入,现在我们大安村全部低收入农户都稳定脱了贫。

我已经从大安村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光荣退休,继续担任合作社总经理,迎来的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常对自己说:岗位有进有退,但是共产党员的成色永远不变,那份初心值得坚守!为进一步实现芦笋效益最大化,下一步,我们准备继续拓宽销售渠道,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展电商业务。从去年开始,我这位“芦笋奶奶”又开始迈起了小腿,多次走访专业技术人才寻求芦笋深加工技术,开发芦笋增值产品,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全面打响“大安芦笋”品牌知名度。

回首往事,感触良多。这23年,我将一腔热血扎根在大安,只为老百姓挺直腰杆过上好日子;这23年,我面对千难万险也要迎头而上,只为在村集体发展中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23年,我倾情倾力、无怨无悔,只为践行初心使命,让共产党员这四个字熠熠生辉!

(作者:张宏珍 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大安村党总支书记;姜堰区白米镇农经站姜婷婷整理) 

标签:芦笋;奶奶;大安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