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扶贫路上助力前行 奋斗创造幸福生活
2020-10-21 14:5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胡芳莹  
1
听新闻

2018年下半年,按照组织安排,刚到岗的我负责刘老庄郑河村的四户农户的对口扶贫工作。而严大爷,便是我帮扶的四个贫困户之一,我们的扶贫故事,也就这样在郑和村展开……

朴素的相识

8月的阳光,清新而明媚。走进刘老庄郑和村,一条宽4米的水泥路,笔直地穿村而过,临路而建的大都是二层小楼,村民的房前屋后也都整饬得各有特色,楼前楼后花草繁盛,绿荫葱葱,村里人居环境建设让人耳目一新。不远处,郑河村的一位满脸笑容的老人家走过来,这位双脚沾满泥土的是郑河村村支部的一位工作人员,大家亲切的称呼他为解会计。

由于初来郑河村,对道路不熟,解会计热心的带着我和同行的另一位同事前往几位扶贫户的家中做基础的了解工作,转过不知道多少个整齐的小楼房后,终于在一家简单干净的大门口,停了下来。相互介绍后,我才知道,门里这位笑容诚挚的夫妻俩,便是我这次的对口帮扶对象,严大爷和他的家人袁大妈。严大爷居住的房屋是郑和村统一改造建设的楼房,屋内朴素的装饰简单却不失温馨。经过简单的交流,我了解到严大爷夫妇二人都是地地道道的郑和村人,两人老实忠厚,是地地道的农民,家中还有2个在上学的孩子,和一位年迈多病的老父亲。以前由于老父亲患有心脏病,加上孩子上学开销大,家庭生活陷入困境,经济状况比较拮据。夫妇两人靠着几亩农田和外出务工养活一家五口,勤劳的双手让他们一家在2016年确认脱贫,过上了好日子。为防止严大爷一家再度因病因学返贫,我要做的就是定期上门走访,随时掌握情况,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诉求,让严大爷一家的生活越过越好。

“严大爷,你们一家最近生活上怎么样呀,有什么地方是我们能帮得上的啊?”

“都好都好!今年土地收成挺好的,我和老伴也在刘老庄附近的厂里工作,收入也算稳定,感谢政府一直以来的照顾啊,真的很感谢你们啊,大热天大老远的跑来,也挺不容易的。”严大爷耐心的给我们解释道,“请政府放心,我们一家啊,现在生活方面是越来越好,要说有没有烦心的事啊,那当然是两个孩子贪玩,学习上不太用心思咯,不过这个不用你们烦心,有我和老伴天天跟着督促指导呢。”

“那就好啊,您这样说,我们就放心啦,孩子们您也别太担心,正是调皮的年纪,越调皮的孩子,才越是聪明啊。”

听了我的话,严大爷不禁笑了起来,转头看了看在里屋玩耍的俩孩子,心中充满了期待。

春节走访,以真心换真情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已经临近春节,1月中旬,我和另一位同行的同事再次来到严大爷的家中,经过前几次的走访,我已经熟悉了村里的道路,很快便找到了严大爷的家门。快放假了,严大爷的两个孩子都在屋里玩耍,一家人热热闹闹,充满了过节的气氛。

“哎呀,新年好啊,来来来,这我刚包好的饺子,你们正好来尝尝看我的手艺!”袁大妈热情的招呼我们坐下,真切的说道,质朴的脸上满是期待。

“新年好啊,哎您别忙活啊,我们俩刚吃过呢,谢谢大妈咯!”我和同事笑了笑赶紧说道,“这次来主要是把下发的慰问金和慰问品送给你们,希望大家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啊”。“外头风大,天这么冷,快到里屋来。”严大爷热情的招呼我们到屋里坐下。收到来自政府的春节慰问金,袁大妈热泪盈眶,紧握着我的双手,久久不愿松开,用颤抖的声音说:“感谢党的好政策啊!也谢谢你们一直以来的挂念…”

谈说之余,我向严大爷了解了下他们近期的饮食起居、看病就医等情况。严大爷的老父亲患有心脏病,我们来的时候,老人家刚吃完药睡下。“老父亲最近心情比较好,想着马上过节儿女和亲戚都要回来了,心里高兴,虽然表面没表现出来什么,但肯定啊早就乐开了花,最近吃饭也香了,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加上今年打工收入不错,家里的年货置办的也比以前多了许多。”严大爷笑着说道。“前几年啊,我都是在苏南打工,离家远不说,也不顾上家人,那边消费压力也大,忙碌了一年,其实也存不了多少钱。现在,乡里镇里都发展越来越好,我也在自家这片土地开始打拼,刚开始就是通过招聘到厂里找点杂活干,现在慢慢有了些本钱,做点小生意,加上种地和政府补贴等收入,今年收成还是挺好的。”回想起刚回村的那段时间,严大爷不禁感慨万千。听到这些,我和同事也稍微放宽了心,村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这正是我们最期盼的事情啊。

为了尽快了解村里情况及其他贫困户家庭情况,在完成扶贫走访相关任务后,我和同事也不舍的告别了严大爷家,继续进行下面的走访工作。看着严大爷一家其乐融融,孩子们的衣服漂亮,笑声爽朗,在屋里嬉笑,充满了温馨与过节的气氛时,我也感到心里暖暖的。

春雨绵绵播种希望

临近4月,郑河村的风,依旧带着丝丝寒意,掠过村落,细雨绵绵,滴滴答答的雨声显得村落格外的静谧。我记得那天风比较大,气温也偏低,但大爷大妈脸上的笑容却始终温暖。

“你们来的真是时候呀,这个时节雨水多,正好给大棚里多添点菜种。”袁大妈笑着说道,眼神始终没有离开家后面几块大棚……

此时正是农田忙碌的时节,郑河村的村民们都在田间和大棚里忙着播种菜椒等农作物。“以前路面坑坑洼洼,播种只能人工,现在路修好了,一些大型浇水、施肥机器可以直接开到自家田边了,省时又省力!”严大爷笑着说到。“不光是农作物,现在道路普遍硬化,村里也流行起来大棚种植,尤其是这两年兴起的水果产业也很有前景啊。”严大爷赶忙给我俩介绍到,“就是这个大棚菜种啊,我们还不太熟悉,现在还处在探索阶段。刚开始种菜椒,收成也不太好,怪我不太懂技术。”听到这,我和大爷说到,“大爷您别急,我来给您想想办法。”想到正好有个朋友在农业农村局,负责作物种植技术指导,一定能给严大爷一家提出好的种植建议。随后,我赶紧联系了农业农村局的朋友,详细询问了下应季种植的作物品种和普遍存在的种植难点,并请他周末上门来给大爷提供下作物用肥及种植技术指导。严大爷开心地笑了起来,连忙说到,“谢谢你们咯,谢谢你们咯!”

“真是太麻烦你们了。现在啊,连家门口的路都修的越来越好,我们自己也得加把劲,争取在脱贫这条路上不拖后腿啊,种植上这种小困难,有了你们的帮助,肯定能克服过去的。”袁大妈信心满满地对我说。

是啊,以前道路建设不好,农户出行困难,限制了当地村民的发展。如今一条条宽阔绵延的水泥路串连起一户户脱贫奔小康的家庭,通村路修好了,百姓的心也就顺了。在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之下,郑河村村民的致富之路势肯定走得更好、更快、更远。

过去充满精彩未来更值期待

在走访中,我习惯将会将每位贫困对象的基本信息都详细记录在一个小手册上。每次走访,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有什么困难,什么变化,都会一一被我记录下来。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小本子上就记满了贫困户的困难和心声。虽然细碎,但这个小手册却也见证了我扶贫中的点点滴滴,随身携带也方便开展工作。

走访这段时间以来,我了解到,以前很多贫困户都是常年在外打工,没有时间回家,只有逢年过节才会回来。现在,镇里村里基础设计建设不断完善,产业扶贫力度也在加大,镇村建设越来越好,不少人都选择了返乡工作。记得之前春节走访时,遇到村口的一位老大爷对我说:“以前村里交通不便,一到下雨天,村路泥泞,车辆还容易打滑,现在我们村建设的这么好,政府也重视生态和民生建设,设施道路都翻新,真是好啊,不少人都回来了,一边可以在家务农,照顾家人,一边就在本市工作,也算是为家乡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啦。”

“现在政府重视,拨了很多钱来修桥建路,也挺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周围不少企业都冒出头来了,我家大侄子就在刘老庄南的建材厂工作,收入稳定,年底还有奖金,挺好的。”老大爷数着手指,信心满满地说道。

听了老人家的话,我也更加的明白,脱贫攻坚的深入,不仅需要对扶贫户的帮助,更需要从底子上增强他们“自我脱贫”的能力,需要的是政府带头,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良好基础,不仅仅要修好通村路,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更要开辟致富路,创造更多就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能够因地制宜,留乡创业、改善生活。如今,刘老庄政府和村里都积极响应国家、省、市的扶贫政策,也切实解决了郑河村农房、饮水和道路等民生问题,引领着他们朝脱贫奔小康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

时间果然是最伟大的魔术师,郑河村,从过去一个偏僻的小村落,变化为今天楼阁林立、花果飘香、交通便利的生态宜居之所,只用了短短几年。当地的老百姓,都是这场巨大变化的见证者与推动者。脱贫攻坚,随着政府聚焦当地实际需要、强调产业发展,努力培育新农村造血功能而不断深入…未来,我们的帮扶步伐,也会一如既往的坚毅稳重,我们关于扶贫的思考,也将更为成熟睿智……

(作者:胡芳莹 淮阴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标签:扶贫;大爷;老庄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