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截图_20240920153326.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我为经济薄弱村发展建言献策
2020-10-21 14:44: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史树富  
1
听新闻

我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与扶贫事业结缘。在我有限的认知里,扶贫就是在别人困难的时候拿点钱、出点力、帮把手的事,解解燃眉之急而已。2008年,我从部队转业到市扶贫办扶贫开发处,从事扶贫工作之后,最初肤浅的认知被彻底颠覆,才发现扶贫工作大有可为,绝不仅是帮把手这样简单。于是,我下决心要干出点有意义的事情来。我开始从学习入手,向扶贫政策文件学习,向领导学习,向身边老同志学习,并充分利用下县检查指导扶贫工作的机会,进村入户走访,了解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情况,了解经济薄弱村发展情况,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并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慢慢地我适应了扶贫工作岗位,而且喜欢上了扶贫事业。

我在扶贫工作实践中发现,经济薄弱村在整体发展上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村组干部政策水平比较低,工作方法简单,观念陈旧。遇到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老办法解决不了问题,新办法想不出来,难以适应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形势任务需要。其次,经济薄弱村村民素质普遍偏低,文化程度不高,平均接受教育程度只有初中水平,缺乏发展意识,致富能力不强,安于现状,难以接受新生事物,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新型农民要求有一定距离。最后,村内基础设施比较差,道路通行困难,影响村民生产生活。一些经济薄弱村村部破旧,有的根本就没有村部。公共服务功能弱化,村内没有硬化道路,雨天无法通行。村外主干道路面较窄,沟渠桥梁等公共设施不足,陈旧老化问题也比较突出,缺少让车辆直接抵达田间地头的延伸道路,农产品的销售运输受到一定影响。调查中发现的这些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我认为,徐州市作为苏北农业人口大市,2008年初确定的省定经济薄弱村,贫困人口多、比重大,脱贫任务繁重。因此,在工作指导上,必须突出重点,因村、因户而异,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切实解决一些制约经济薄弱村长远发展的问题,加快推进脱贫致富步伐。我的这些认识和想法,得到了办领导的肯定和支持。之后,我将自己的这些想法外化成具体的帮扶措施:

针对贫困地区农民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的问题,提出扶贫要扶智扶志,帮助贫困农民提升信心志气。常言道,人穷志短。人一旦贫穷落后了,便没了志气,没了骨气,也就失去了致富的信心,更看不到脱贫致富的希望,尤其在经济薄弱村显得更为突出。通过帮扶解决村民思想上的认识问题,实现思想认识上的转变,帮助他们提振脱贫致富的信心。一方面,在扶贫工作的实践中,充分利用给贫困户送温暖献爱心的时机,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宣传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用最亲切、最朴实、最实际的语言,对他们进行勤劳致富光荣、艰苦创业光荣和集体主义等教育,不断激励他们树立自强不息、自力更生的致富信心,使他们真正懂得“人穷志不穷,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穷志短,穷不思变”的道理。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走出去、请进来,主动与苏南等一些经济发达的村镇联系,请经济发达村的“专家”到经济薄弱村进行传经送宝,或者组织经济薄弱村的一些能带头致富的“小能人”和能带领致富的村干部到南方参观见学,让他们亲身感受苏南经济发达村是如何发展的,帮助他们彻底改变“等、靠、要”等陈旧的思想观念,牢固树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思想意识,一步一个脚印地迈实步伐,尽快脱贫。

针对贫困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比较缺乏的问题,提出文化扶贫,帮助他们提高文化素质。经济薄弱村的贫困农民,除了缺少扶持资金外,最重要的就是缺少文化,脱贫致富的能力有限。我认为提高贫困农民文化素质,是一项能管长久的基础性工程,必须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加以研究推进。可以村或镇为单位,建立科学文化知识培训中心,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帮扶等形式积极筹措一批教育资金,专门用于改善贫困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确保贫困农民学有所悟、学有所用;也可以采取集中学习、短期培训、以工代训等多种形式,帮助贫困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现代林业、现代养殖业、现代畜牧业的知识技能,全面提高贫困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有了文化基础,才有可能为根治贫困创造治本的条件。

针对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提出通过扶贫培训帮助他们增强劳动技能。脱贫的主体是贫困农民,提高贫困农民的生产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主创业、发展致富的本领,是脱贫攻坚的关键环节和根本性措施。因此,必须在贫困劳动力培训上下真功、施实招。在培训内容上,突出针对性。搞一些实在管用,学以致用,能就地转移的培训项目,使参训的贫困劳动力掌握一到两门农业适用技术。培训的内容应力求与当地企业发展的需求相一致,有什么样的技能需求就培训什么样的技术人才,需要什么工种就培训什么工种,根据所需、所求、所用而定。在培训方式上,突出实效性和灵活性。不拘泥于培训地点和形式,采取就地培训,把班办到贫困农户家门口。让贫困农民不出家门,或不远离村庄就可以学到自己想要学的技能。同时,开展校企挂钩合作。培训机构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根据用工单位需求开展定向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的针对性。在培训时间上,突出短期性。培训周期不宜过长,一般性的培训1~3个月为宜,较长期的培训不超过半年,达到培训合格即可上岗,开始工作即有收益的效果。在转移就业上,突出灵活性。一方面坚持就近转移就业,通过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乡镇企业,把劳务中介与技术培训结合起来,确保每一位经过培训的贫困农民在家门口即可务工。另一方面灵活实施异地转移就业,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劳务输出,帮助贫困农民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增加他们的务工性收入,提高自我发展和脱贫的能力。

针对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比较差的问题,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常言说,要想富先修路。有了路,不仅方便村民出行,更方便发展经济的运输需要。一方面增强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城市、县城镇和经济薄弱村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为规模养殖、规模种植高效农产品运销提供快捷高效通路。近几年,虽然经济薄弱村的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需求。因此,可采取政府唱主角,企业积极帮扶,社会多方力量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广泛筹集资金,在整村推进政策扶持的基础上,再增加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结合新农村“八有”建设,重点突出经济薄弱村的道路新建、改建和扩建,桥梁的加固和重建,农村公共交通和水利设施建设不断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积极研究和改进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机制,努力探索一套能够确保基础设施发挥永久效益的长效管理机制。通过兴建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奠定厚实的基础,不断满足贫困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需求。

我提出的建议被吸纳后形成了帮扶措施,对经济薄弱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年来,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切身感受到,现在的经济薄弱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村都有了功能齐全的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老百姓办事更方便了;每个村都有自己的集体经济收入,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底气更足了;村内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了;村两委班子成员思想文件素质不断提高,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能力更强了;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了。经济薄弱村已经从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富裕村。

消除贫困是所有扶贫人的共同梦想,作为扶贫人,我将继续努力,为徐州的乡村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史树富 徐州市扶贫办扶贫开发处) 

标签:发展;建言献策;经济薄弱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