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为了乡亲们的微笑
2020-10-21 14:42: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新  
1
听新闻

“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是我到紫庄镇石庄村扶贫时就下定的决心。多年来,我一直把这个决心作为动力,将扶贫当作最崇高的事业来干,视村民为亲人,尽心尽力办好事实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咱们的好书记”。石庄村由经济薄弱村一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省市区多个现场会先后在石庄村召开。我个人也多次在全区扶贫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并于2013年和2015年连续两次被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为“全市优秀扶贫队员”。

让村子靓起来

2012年6月初,我放下贾汪区财政局办公室副主任的工作,背起简单的行囊,兴冲冲来到了紫庄镇石庄村扶贫。刚进村子,一了解情况,兜头给了正兴奋的我一盆冷水。

几间房子的村委会渗风漏雨,还时不时与门口的民居发生纠纷。482名低收入村民,占到了全村人口的10%,其中40多户特困户生活十分困难。村民增收的路子偏窄,设施农业发展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难题……

面对困难,我没有退缩,深信发展是解决困难的钥匙。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我制订了“强基、固本、富民、解忧”为主题的石庄村发展规划,并很快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认可。我开始带着村委会一班人将规划付诸实施。

第一步得强基,即服务群众得有阵地,必须想办法把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起来。经多方奔走,2012年8月,800多平方米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动工兴建,至当年12月31日投入使用,达到了“七室一场一中心”的服务要求。附属建设了200多平方米的标准卫生室,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民的看病难问题。

优美的环境是居住质量的硬指标。我下决心推进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还村民一个整洁干净的村庄。首先争得区财政局等后方单位的大力支持,然后跑项目、找资金,可谓是千辛万苦、费尽周折,也曾遇到不少白眼和冷遇。建服务中心,我更是跟村干部们一起在工地上搬砖架瓦、挥汗如雨;架路灯,我坚持在现场埋基础、拉电线、一丝不苟……在我们不懈努力下,先后硬化村内道路1万余平方米,实现村内道路硬化全覆盖。在各个自然村里设置垃圾箱,实现垃圾收运专人管理。大力度推进村民“改厕”,1300多户村民陆续用上水冲厕所。架设路灯160多盏,解决了村民的夜间行路难问题。与此同时,还在村内广植女贞、广玉兰、石楠等绿化苗木2800余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让产业强起来

2013年7月12日,石庄村党总支换届选举,镇党委决定由我担任石庄村党总支书记。扶贫队员当村书记,这在全区可不多见。我虽然很兴奋,同样也感受到压力山大。

经过深思熟虑,我迈开了在石庄扶贫的第二步要固本。

首先要“稳”,即稳定村级干部队伍。针对换届选举后的村级班子情况,我连续与几位村干部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虑,鼓励他们放下思想包袱,全身心开展工作。

其次是“选”,即选拔任用德才兼备人才。原计生专干夏逢章工作能力较强,在党员群众中威信较好,但因为换届选举不顺思想上存在一定情绪。对此,我有针对性的给他做工作、压担子,帮助他放下思想包袱,主动挑起村里工作的大梁。夏逢章也在年底的村委会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主任。就这样,石庄村“两委”班子很快稳定下来,其凝聚力和战斗力也明显增强。

接着是“干”,即做强设施蔬菜这个主导产业,实现村民增收致富,这也是我在石庄扶贫的第三步:“富民”。

石庄的设施大棚最早建于2005年,刚开始只是种植了辣椒、番茄,品种少,规模也小,但效益不错,一个大棚怎么说一年也能挣个三两万块钱。种大棚蔬菜虽说效益很好,但刚开始规模太小,引不来外地商贩来订购,纯粹当地销售,需求量偏小且价格波动大,难以保证种植收益。

针对这个情况,我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动员将石庄北、仲台西等靠近贾耿路沿线的地方,土地都流转出来,鼓励村民种植大棚蔬菜。目前,石庄村的设施大棚已发展到2000多亩,种植品种有辣椒、番茄、芸豆、草莓、葡萄等20多个,一年四季都有果蔬卖。全村从事蔬菜种植、市场销售的多达1600多人,挣的钱占年收入的一半以上。

规模上去了,品质也要跟上,有了精品,才能产生品牌效应,才能最大程度提高农业的产出值。

张胜丰是村里的能人,在石庄种大棚多年,但一直都是小本经营,发展很慢。后来,村里支持他流转了周边的100多亩土地,扩大了种植面积,成立了徐州市贾汪区康田农产品营销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从农作物、蔬菜、水果种植、销售及相关技术咨询服务再到代购农民所需化肥、农膜、种子等“一条龙”经营,开设了20多家分店,产品远销到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吸纳了100多人就业,带动了周边村庄高效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和省市领导先后多次到合作社视察,给予其高度评价。

石庄的设施大棚发展的态势很好,但也存在规划滞后、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跟不上等问题。我和村支两委成员一起,适当调整了种植规划,形成错位经营,防止恶性竞争,突出支持大户,注重打造精品。

我还先后多次到区、镇有关部门汇报协调,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对种植园区内的供电线路、设施进行了维护、更新。硬化了园内道路,整修了沟渠,整治了环境,有力推动了石庄的高效设施农业快速发展,形成了“贾汪设施农业看紫庄,紫庄设施农业亮点在石庄”的格局!

让村民笑起来

决不能让一个村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进程中掉队,这是我始终坚守的信条。但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总有人跟不上趟,尤其是一些老弱病残,很容易成为困难群体。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是一样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朱翠玲,一个人带着两个孩子,娘仨相依为命,住的房子上边能看到天,前边走廊下用根木棍顶着。这家人的情况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脱贫事大,但更要紧的得让她娘仨住上安全的房子!我回局里向局长仲伟利作了汇报,仲局长很重视,专门到朱翠玲家走访,并当场拍板:局里拿2万、村里出1万,剩下的镇里给救济解决,帮助朱翠玲赶快翻建房子。很快,朱翠玲娘仨就住上了新房子。激动的她专门制作两面锦旗,一面送给区财政局,一面送给了我,并逢人便说咱村里来了个好书记。

80多岁的郑吴氏,儿子外出打工多年不归,儿媳耐不住穷改嫁到外村,年幼的孙子郑龙陪着奶奶,家里面别说家具了,就连睡觉的床都没有,祖孙俩生活十分困苦。看到这种情况,我当晚就从局里拉了两张床、一张办公桌、两把椅子,并买了几床被子和褥子,解了祖孙俩的燃眉之急。后来,我又找到紫庄中学的杨校长,解决了郑龙的辍学问题,村里还给郑龙买辆自行车,方便郑龙上下学用,祖孙俩久违的笑容又浮现在脸上。

七组的何在柱、四组的李德金、十四组的李振河等等,这些困难家庭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及时救助,生活也有了一定改善,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扶贫政策的温暖。

为带动村里的低收入农户脱贫,我又多次联系一些种植大户,对低收入农户来大棚干活采取特殊政策:工钱最优、当日结算,有效地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工资性收入。

初夏时节,我再次来到石庄村走访,看到幢幢楼房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整洁宽敞的水泥道路四通八达,蔬菜大棚里红花绿果煞是喜人,外地客商来往穿梭,生产经营红红火火,一派丰收景象,灿烂笑容溢满村民的面颊。此情此景,我顿觉扶贫石庄四年,虽说付出多,但一想到如今石庄的喜人变化有我的贡献,我感到真的值了!

2020年4月,我再次响应区委号召,放下区财政局办公室主任的工作,来到汴塘镇凤楼村担任第一书记,又开启了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扶贫。

在凤楼村,我和村支两委成员一起落实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增加村集体收入和低收入农户尽快脱贫目标,积极跑项目、跑资金,深入低收入农户家中核查数据,准确掌握低收入农户动态,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以实实在在的精准扶贫成效向组织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刘新 徐州市贾汪区财政局) 

标签:乡亲;微笑;村民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