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扶贫路上披荆斩棘大步向前
2020-10-21 14:36: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刘刚  
1
听新闻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我不知道这条路的尽头会走向哪里,但我清楚的明白,肩上责任担当、脚下坚实力量,这条路,我定会走得坦然、自信。”翻开尘封已久的日记本,里面写满了四年前我刚踏上永宁扶贫之路满腔的热血和挥洒不完的干劲。

2016年2月,我任职浦口区永宁街道永宁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任职的第一天,我清楚地记得那天很冷,每一缕春风都像一把锋利的剪刀,天空像罩上了一层灰蒙蒙的湿抹布。那一路,我走得很慢,一如这四年,脚下的每一步,都踏着深深的脚印,漫长而艰辛。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永宁社区是南京市级经济欠发达村,来这里之后,我才发现贫穷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见缝插针;生活困难的情况时有发生,老百姓因为疾病、残疾、年迈等原因依然无法摆脱贫困的帽子。

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绘制脱贫致富新蓝图?自任职那天起,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精准扶贫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了解透彻,摸清家底,找准“穷根”,分类施策,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我结合全村大走访活动,组织社区“两委”成员多次深入农户家中,展开调查研究。二月春风似剪刀,我穿着厚实的羽绒服,依然能感受到寒冷从四面八方侵袭而来,可一想到社区还有低收入农户为贫穷而忍受着煎熬,再冷再苦我也要继续干下去。只有了解他们的疾苦,我才能真正帮助到他们,摆脱贫困。我打着寒颤用了一整个月的时间与社区工作人员逐一摸排了永宁社区21个自然村1589户5362位农户。我们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得知目前社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9000元的低收入户有55户126人。

掌握了第一手数据,我把这部分低收入农户建档立卡,分门别类,按照家庭情况、劳动能力依次排序,绘制成表格。回家的路上,我就在思考,如何针对每一户精准施策,开对“药方子”,彻底拔出“穷根子”?我思忖了许久,那一晚,竟是无眠。

“一家有难,八方支援”

就在我为探索扶贫之路焦灼无助的时候,一天,我接到一个电话,得知社区十八组困境家庭儿童刘展颜患有急性淋巴白血病。“屋漏偏逢连夜雨”,我清楚地了解刘展颜家庭的困难,这个噩耗对于他们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我立即召开社区“两委”会,一起研究商讨对策。我始终相信,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力量也许微弱如烛火,但集聚众人之力,无数烛光汇聚,光芒万丈,一定可以帮助刘展颜渡过难关。通过会议研究,我们及时为刘展颜家庭申请低保户,同时送去慰问金。

当我把慰问金亲手送到刘展颜父亲的手上时,刘父用苍老褶皱的双手接过信封。我关切地询问刘展颜的病情,刘父愁眉不展,原先不愿意说,他说:“社区已经帮助我们太多太多,我们无力回报,不能再给你们添麻烦了。”经我再三询问,他才如实告诉我,高额的手术费把他们压垮了,东凑西借可还是差一大截。我紧握刘父的手说:“我们永宁社区是一个大家庭,一家有难,八方支援。你放心,我们回去定给你们想办法。”

从医院回来后,我再次召开紧急会议,集思广益,寻找帮扶对策。如何才能筹到手术费,仅凭我们村干部的力量,实在是杯水车薪。但如果让更多人参与帮助,哪怕每个人捐赠一元钱,几千几万人汇集在一起,一定可以帮到他们。想到这里,我立即联系媒体专题报道刘展颜的病情,并呼吁大家伸出援手。很快,南京红十字会就设立了刘展颜帮扶账户,助其进入骨髓移植手术的准备阶段。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经历了刘展颜的事情后,我深切地体会到精准扶贫,既要带动农户富起来,同时也要提升其造血能力,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社区除了没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需要依靠政策兜底帮扶外,大部分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农户如果不能稳定就业增收,即使脱贫,也极有可能随时出现返贫现象。

扶贫先扶智,转变思想是关键。对此,我一方面注重提高农户精神文明素质,带动思想“富裕”。以“培育良好家风,传承文明家训”“爱岗敬业优秀家庭事迹表彰”等为主题,在大小节日期间开展各项活动,积极让农户参与其中,从活动中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梳理心结、克服心中的困难。

另一方面,我着力推进就业扶贫,通过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户的就业几率。我结合街道多个部门举办各色培训活动,积极鼓励社区困难群众参加面点培训、月嫂服务、种植等多方面的技能培训。培训活动既丰富了农户们的日常生活,又提高手艺技能,农户们纷纷表示回家后将勤加练习,争取赚些额外的收入贴补家用。

几年来,通过技能培训和活动的开展,我感受到社区低收入农户可喜的变化。以往闲赋在家的农户,无所事事,成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如今,他们勤于学习,精神抖擞,有些在培训中拿到证书,由社区推荐应聘到永宁企业工作,生活逐渐步入了正轨。微笑,在农户们脸颊荡漾开来;幸福,从农户们心底油然而生。我也许无法改变农户的出身,但我愿为他们送上心灵的慰藉,拉住他们勤劳的双手,和他们在致富的道路上并肩同行。

“脱贫致富贵在立志”

深入基层,走进困难群体,我感同身受他们的疾苦,在做了一系列的扶贫工作后,我体会到不仅要帮助低收入农户一时之困,更要拓展思路,寻找一条使贫困户长期有收益的新路子。

可扶贫这条路如何走,怎么走,往哪走?一连串的问题又一次把我难住了。“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贫困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我想起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考察时的讲话,只有寻发展,增强造血扶贫能力,才能真正帮助到低收入农户彻底摆脱贫穷。

我结合当地资源禀赋,注册成立南京昌运劳务有限公司,同时与浦口区城乡建设集团旗下的云水涧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创新“精准扶贫”协作模式,以发展农民合作为抓手,以产业扶贫为基础,以贫困村、贫困户为工作对象,集聚有效资源,助力农民增收。

高兴地是,在合作项目中,浦口区城建集团提供50亩土地,在永宁社区种植玉米、花生、南瓜等农作物。作为脱贫的惠民项目,我优先安排社区困难群众参加劳务用工,每人每天100元劳务费。这样一来,农户有了工作,也有了收入,生活慢慢有了改善。村民们连连称赞,说这是惠民“大礼包”。

我还结合社区实际情况,成立“德润青宁”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帮扶33名有劳动力的低收入户入股,参与入社打工挣钱,承包土地补租金,共享社区发展红利。针对无法离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低收入户,成立“希望之心”扶贫工作室,组织订单式手工艺品制作培训,通过“社区回购+代售代销+爱心超市”等形式实现农户增收。

一系列扶贫工作如火如荼地在永宁社区开展起来,我带领社区“两委”班子数次开会商讨,计划拿出400亩土地作为扶贫攻坚试点,通过“合作社+贫困户”的帮扶模式,将扶贫资金入股合作社,为精准扶贫提供坚实保障。

看着曾经生活困难的低收入农户,如今生活越来越好,脸上的愁云也被灿烂的微笑所取代,我打心眼里高兴,眼泪也悄悄湿润了眼眶。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自我2016年任职永宁社区党总支部书记以来,如今四年过去了。让我欣慰的是,2017年7月11日国务院扶贫办官方网站转发永宁社区探索扶贫开发新路径的报道。2018年通过落实扎实稳健的脱贫举措,社区所有低收入户全部实现脱贫。

实现脱贫,让低收入农户摆脱贫困,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小康生活,是我任职以来一直追逐的目标。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当初踏上永宁社区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那个疑问:如何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绘制脱贫致富新蓝图?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答案。大胆闯、用心听、用情暖、用力跑。路就在脚下,每一步最坚实有力的步伐,都将踩出一个深厚的脚印;路就在脚下,每一个创新举措、大胆设想,都将有效带动农户转变思想,自主创业、就业;路就在脚下,每一次社会力量和爱心群众的参与帮扶,都将形成扶贫风气的良性循环。我只是千千万万个在扶贫一线奋斗的广大扶贫工作者中最平凡普通的一位,扶贫之路,道阻且跻,但我始终相信,未来可期。

(口述:刘刚,浦口区永宁街道永宁社区党总支书记;整理:傅文婷,浦口区永宁街道宣传科工作人员) 

标签:扶贫;社区;扶贫之路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