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wxgetmsgimg_副本.jpg
江苏扶贫实录·亲历篇 | 30年奋斗见证中杨村脱贫致富之路
2020-10-21 14:35:00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明  
1
听新闻

1982年夏天,石臼湖上闷热的风吹不散酷暑的炎热与焦躁。那年的我刚满18岁,进入溧水县和凤镇中杨村村委会工作,朝气蓬勃地坐上这个连工资都常常发不出的岗位。

那时的中杨村,一没山林、二没水面,家家户户都收入微薄,放眼望去连栋像样儿的瓦房都没有。

紧靠石臼湖畔,原本应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然而三十多年前,这里还多是滩涂地,小雨小涝,大雨大涝,没雨就干旱。4个自然村紧挨着石臼湖边,每逢汛期水大的年份,有60多户民房受淹、400多亩农田颗粒无收,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了这里异常的贫困。

肩挑臂扛,风雨无阻——在大坝上竖起党旗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整体上处于绝对贫困状况,这一时期的扶贫属于国家小规模救济式扶贫。虽然在短期内满足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村民手中没余粮,村里、镇里同样资金短缺。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拉开了序幕。在国家政策激励下,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体制改革推动扶贫,中杨村脱贫致富有了指望。

为响应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政策,村里将目光盯向了石臼湖边的散水滩。这段沿线滩涂约有138亩的淹水地,受石臼湖汛涝影响,根本没法种植,村民年年还要上交税费,这对于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为了降低农民损失,村里决定将这片淹水地收归村集体所有。可那时村级账上也没有钱,为了利用好这滩涂地,村“两委”可谓是绞尽脑汁,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商讨研究。终于在1999年决定建设护村堤。

那年是我担任村支书的第六年,上任伊始,我便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一定要带领村民过上富裕的生活。30多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纪,那赤手空拳便要建堤的勇气以及面临的艰难困苦,今天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有余悸。

那年,村“两委”克服重重困难,请县水利部门到现场勘察放样,缺钱便由“两委”人员集资,缺人便让干部带头抛石施工,还软磨硬泡地让工程队答应先赊账、后还清工程款。

村干部们带领着村民肩挑臂扛、疏渠引流,费时两年,共投入20多万元,终于完成了从许家至乌飞塘交界沿湖近3公里的护村堤建设,使60户村前农房汛期受淹、400多亩农田大汛期绝收的问题得到了根本性地解决。

拉动就业,促进增收——脱贫路上聚起民心

新河堤让淹水地变成了“香饽饽”,这138亩土地自然不能闲置着。村里结合1999年冬春水利大建设,修建了精养鱼池,当年便能为村里增收2万元。村里又投入15万元,对许家自然村至东刘自然村15公里、中杨自然村到后许自然村1公里的路基进行涵管埋设和拓宽夯实,大大方便了群众的出行。

“看着别的村都富起来,我们才刚刚战胜洪涝,我的内心很着急啊!”我抓着镇领导的手感叹道。

进入新世纪,整村推进式扶贫让我们享受到更多政策的红利,扶贫项目让过去常年为“零”的集体经济有了正增长。

“十一五”期间,我与村“两委”认识到固定资产投入的重要性。中杨村在全镇带头投入240多万元,在镇工业集中区建设了两幢标准化厂房。厂房有租赁收入,每年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0多万元。此外,我们投资30多万元,在宁高高速公路中杨段路旁,建了两块广告牌对外出租,每年又为村里增加收入8万多元。虽然这两块广告牌现在已经拆除,但当时带来的收益也为我们解了燃眉之急。

同时,我们借助国土部门项目帮扶之力,开发了30亩土地增减挂钩项目,还对原村集体水面进行了合同完善和重新发包,年均增加收入10多万元。这样,中杨村从5年前每年固定收入只有2万元,发展到2010年村级固定收入突破65万元,2016年村集体收入更是突破了300万元。有了资金支撑,村集体才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如村里每年拿出30万元开展贫困户救助、解决村民合作医疗等问题。

扶贫更要扶志,脱贫必先立志。在扶贫工作当中,我们在政策上、资金上加大了扶贫帮困的力度,一批贫困户通过这些帮扶走上了致富路。但一些贫困户存在“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更有甚者“脊背靠墙手伸展、就等政府救济款”,自己可以办的事情不愿办,等着政府和社会的救济和赞助。针对这些人群,我和其他村干部上门谈心谈话,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斗志,以安排公益性就业岗位诱之脱贫。

为了解决贫困户就业,尤其是劳动能力有缺陷的人群,村里除了设置公益性岗位外,还与本地企业联系结对,安排贫困村民到三叶园林、展艺公司等单位就业增收。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脱贫致富路上,选好带头人也很重要。我们注重从村里的致富能人、外出经商人员、复退军人等自身素质较高、关心热爱村级事务的人中发展党员,注重青年后备干部的培养,为村级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以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和战斗力。

2014年,村级工资由财政统筹。自此,我再也不用为发工资而发愁了。回想起1982年,我进入中杨村工作的第一年,一年共拿了132元。30多年过去,青葱少年步入知天命之年,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让我老泪纵横。

在党的政策支持下,经过全村干群的共同奋斗,2018年中杨村摘帽欠发达村,完成了脱贫任务。

如今,中杨村集体土地流转达80%以上,每年固定收入超过10万元,村集体年收入突破350万元,账面可支配资金超过1000万元。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为民服务不忘初心

“集体收入提高了,也要让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这是我对着全体村民的承诺。因为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更要提高村民生活质量,让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2015年,中杨村投入300万元新建中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完善党建活动阵地,配备一站式服务大厅。2016年11月,1400平方米的中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如何让党群服务中心发挥更大作用,我和村干部颇费了一番功夫。

中杨村青壮年劳力大多选择外出谋生,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幼。为此,我们以“为老、为小”服务为重点,创建了中杨“老邻居”服务品牌,建设了便民超市、理发屋、居家养老中心,建立了全区第一家助老餐厅,有效缓解了农村留守老人吃饭、孤独等问题,给村民提供了一个便民、高效、规范、廉洁的服务平台,让全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一条龙服务”。与此同时,为了让留守妇女既能顾家又能赚钱,2017年起,中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办起了育婴师技能培训班。截至目前,累计100名留守妇女通过培训取得了初级育婴师证书,为就业择业提供了保障。

对于村民的诉求,为了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我以身作则,坚持在服务大厅办公,积极促进为民服务常态化。“我们要争做百姓的贴心人,做群众的好朋友,以诚相待,以理服人,用心为老百姓服务,才能赢得百姓的理解与肯定。”这是我常对村里年轻后备干部说的话,这些年轻人,也从未让我失望。他们发挥着率先垂范、榜样引领的作用,每天进入“网格”中,在矛盾纠纷化解、环境卫生清洁、防汛抗旱、经济发展等工作上发力。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村干部的身影。每年汛期来临,石臼湖出现高水位,村内联合圩等圩有塌方险情。我总是带领村党员突击队奋力抢险,有时20多名党员突击队员会跳入湖水中抛石投木,筑起洪水冲不垮的“人墙”,确保大堤的安全,确保全村2000多亩农田有涝无灾夺丰收。

今年新冠肺炎来袭,全村11个自然村,从正月初一开始,共设置26个村内小卡点,4个村外主干线大卡点,把全村9平方公里全部封闭管理。大卡点由一名村干部和若干名党员志愿者24小时轮流值班,小卡点由两名党员或志愿者进行不定时巡查值守,内外两道卡,严防死守,形成闭环。

17年前,我作为中杨村党总支书记,为了防控SARS病毒,也是24小时严防死守,度过了那段非常时期。17年后,我们的服务工作日益精进,除了疫情防控,我们还为村里有需要的家庭送去生活物资,定时为他们测量体温、血压等,防止他们因疫情降低生活质量。

正因为如此,我们中杨村党总支连续多年荣获市“六好社区”、市“民主法治村”,以及区“平安溧水先进单位”、区“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等荣誉。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些年中杨村村级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1993年到2020年,我27年的青春热血奉献给了中杨村这片美丽的土地,见证着三十年扶贫工作的成就,扶贫路上,一生同行!

(作者:李明 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中杨村党总支书记) 

标签:杨村;脱贫致富;见证
责编:吕霞 崔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