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是个坐落在南京郊外的小村庄,这里四季分明、山清水秀,祖祖辈辈在胭脂河畔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岁月不居,时节如流,那涓涓流淌的胭脂河水,犹如母亲甘甜的乳汁,滋养哺育我成长。凭着对家乡的一片挚情,大学毕业后,我回到故里,将青春挥洒在这片热土上,和父老乡亲们一道,在建设新农村的征程上高歌奋进、扬帆起航。
扎根基层的“服务员”
2011年夏天,22岁的我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原本优秀的工作机会,回到家乡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任洪蓝镇三里亭村书记助理。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繁华与贫瘠之间,我选择了后者,带着心头最难割舍的乡情,带着帮助村民脱贫的使命,我做好了长期扎根基层的准备。
三里亭村地处溧水城区西南约6公里处,是洪蓝集镇所在地,由原三里亭、芮家塘、毛家三村合并而成,面积68平方公里,辖15个自然村,共有1723户、4861人。村党总支下辖三个党支部,共有党员151名。2011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1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721元。其中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原村委会门面房租金收入、标房租金收入、土地流转费用及为民服务专项资金。村集体经济发展存在经营性收入不大、发展方式较单一、发展受制约较多等问题。
为民服务,是我对这份工作的理解。我到岗的第一项工作,是整理低保户资料,我从会计手中接过厚厚的一沓申请表格,看着很多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村民用淳朴甚至有些拙劣的笔迹,写着申请低保的理由时,我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从细微处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我慢慢融入了新的环境,对于工作也有了全新的理解。我曾加班到深夜只为逐页校对低保户的资料信息,曾在条件简陋的学习室里为村民播放远程教育,也曾在寒风肆虐时骑着车去各自然村张贴公示公告。乡亲们记得我做过的一件件小事,每当看到村民的微笑,听着他们用淳朴乡音表扬我,我都觉得得到一种肯定。
2013年,三里亭村提升为三里亭社区,同年9月,通过参加党总支换届选举,我当选为社区党总支副书记。这一年,我们齐心协力,把壮大集体经济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从“三农”做文章,始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理念,注重管理、狠抓落实,在毛家自然村兴建水循环工程,扩大螃蟹养殖1000多亩,产值达50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户脱贫致富,培育窑岗头自然村蔬菜大棚产业扩大产业规模,年产值90多万元,解决了40多户农民的增收问题,村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扶贫政策的“宣传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曾多次强调,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的头等大事来抓,坚决守住民生底线,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自中央至地方,各级政府都在为打赢这场硬仗而奋斗。
扶贫不能停留在纸上,要从埋头案牍之中深入到田间地头,询真情、扶真贫。多少次我们披星戴月、脚踏黄泥,不论天晴下雨,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走在村组道路、田间地头,只为去贫困户家中询问近况,宣传政策,耐心教育广大党员群众如何正确认识精准扶贫,引导村民树立“不等、不靠、不要”的思想,我更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起到扶“志”和扶“智”相结合的作用,有效激活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2017年9月,我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参加了社区的大走访活动。一方面,我觉得这是我义不容辞的任务,是一次提升自我的锻炼;另一方面又觉得颇有压力,是一次超越自我的挑战。在走访过程中,我了解到一名蘑菇养殖户胡某因为扩大规模,资金不足,眼看蘑菇培育急需肥料,养殖户却苦于缺乏资金来源。当我了解到他的具体情况时,立刻和镇经管站及农村商业银行联系,得知对于这样的农户有免息贷款扶持,当我把这一好消息告诉他,并且为他联系专门业务员前来办理时,他激动到说不出话来。
在走访过程中,我明显感到“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情感。惭愧的是,参加工作6年以来,却没有一次真正的机会,能让我像今天一样走遍社区每个自然村的各个角落。用脚步丈量土地,看着还没有完全铺成的水泥路、破旧的土墙,我心中感慨万千。目前农村里很多青壮年劳动力都搬到了城镇居住,留守的老人和儿童恰恰是弱势群体。虽然目前很多贫困户已经享受了各类补贴,但是我们在送去经济补贴的同时,是不是也送去了精神上的关爱呢?
精准扶贫的“联络员”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为做到识别“精准”、信息“精准”、数据“精准”,我坚持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确保做好一户一档数据录入精准到位。根据各户实际情况,在帮扶规划上充分尊重贫困户意愿,因户精准施策,并记录帮扶措施和落实情况。
在窑岗头村,芹菜种植是传统产业,经过充分考察调研,我建议社区党总支充分利用传统产业特色,建立脱贫工作试点,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当地种植户参与其中。对于村里的低收入户,动员他们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到合作社,提高“造血”功能,增加他们的收入。
经过深入思考和细致分析,为提高农田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村党总支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种植业、养殖业积极做好引导,帮助劳动力转移。一方面积极动员村民们进行土地流转,将农田出租出去,获得更多收益;另一方面带领村民们进行螃蟹、青虾等水产品养殖。
这项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起初有很多村民不理解。确实,向土地讨生活是老一辈农民贯彻了一辈子的想法,怎才能让他们知道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是推动房产、交通、医疗、教育及其他配套生活设施建设的有效措施,也是可以继续确保经济高速、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呢?
我决定用最基本的数据来说话,耐心地向他们分析收益与长久发展:现在如果种植水稻,一亩田净收入才400多元,而统一出租流转,一亩田收入有750元,同时家里的劳动力可以到承租土地的水产、蔬菜等养殖种植户处帮忙、打零工,又能增加一笔收入。经过耐心细致地上门做思想工作,村民们纷纷选择签订土地流转合同。
与此同时,村民的收入也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2014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1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2000元;2016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25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280元;2018年,社区贫困人口实现全体脱贫;2019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32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345元。
防止返贫的“分析员”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为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各地分别出现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贫困户生产经营受损、驻村帮扶工作受限、扶贫项目开工及扶贫龙头企业复工复产延迟等情况。
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整个春节期间,我放弃了休假,与社区两委干部一道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到各家各户进行宣传,特别对武汉及湖北包括温州等疫区返乡人员,一一做好登记,及时推行出入通行证制度,在每个卡口设置车辆通行和人员出行证。同时将复合肥料、油米等日常生活用品送入村民家中,切实解决精准扶贫帮扶村民的农耕肥料不足、购买不便等问题,还向村民宣传疫情防控健康知识,送出口罩、消杀用品,确保疫情防控和生产准备两不误。
在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的同时,社区党总支结合实际,深入开展“产业富民”专项活动,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市场效益。
创新探索发展模式,建立“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挥农业重点合作社的带动作用,让贫困户通过务工就业、扶贫资金入股形式加入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大手”,拉起贫困户的“小手”,实现合作社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
开发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有条件的农户挖掘当地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积极创办农家乐、开心农场、美丽田园等休闲农业业态,引导农户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生产,实现游购娱吃住行多环节获利增收。
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在毛家村大力实施2000亩高标准农田、机耕道、人行便道、水沟渠系等项目,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增加防灾抗灾能力,推进农业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改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种植业规模化、组织化、标准化水平,在种植水稻的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发展富硒稻。
一路走来,我的青春岁月与对家乡的爱紧紧连在一起,一寸寸田埂记录着我的青春与梦想,一声声乡音铭刻着我的执着与奋斗。是初心指引我不断劈波斩浪前行,是使命让我咬定青山勇于担当。又是一年春草绿,一寸光阴不可轻。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我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即便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希望越来越多远离故乡的生意人、漂泊打工的农民工、“跳出龙门”的学生党都能听到乡音的呼唤,渴望在那片他们曾经热爱、成长起来的地方大干一场,用真才实学反哺桑梓、建设家园。
(作者:毛俊秀 南京市溧水区三里亭社区党总支副书记)